清晨的风裹着西山的松涛钻进衣领,我攥着外婆的骨灰盒站在太子峪陵园的山门下,身边是同样捧着纸扎的老人,还有拿着手机翻预约码的年轻人——原来连和亲人最后的告别,都要先和“系统”打个照面。去年清明我没提前预约,挤在门口等了两个小时,看着别人捧着白菊鱼贯而入,自己只能抱着外婆的照片在风里搓手,那一刻才懂:预约不是麻烦,是给思念留一段不慌不忙的空间。
太子峪陵园藏在西山脚下,是北京人心里“离天堂最近的地方”。这些年生态安葬推行,加上清明、冬至的祭扫高峰,陵园里的人流量越来越大。有次碰到位哭红眼睛的阿姨,说她凌晨四点来排队,还是没抢到上午的安葬名额——不是陵园不近人情,是太多家庭等着和亲人“团圆”,没有秩序的拥挤,只会让悲伤更慌乱。后来陵园开通了线上预约,我试着帮邻居张阿姨操作,她盯着屏幕上“预约成功”的提示,抹了把眼泪说:“这下能好好和老头说说话了,不用跟别人抢时间。”
其实预约流程没想象中复杂。微信搜“太子峪陵园”公众号,点进“业务办理”里的“墓地预约”,填好逝者姓名、身份证号、预约日期和随行人数,再上传死亡证明和经办人的身份证照片——别嫌这些步骤繁琐,上回有个小伙子填错了逝者生日,工作人员打电话核对时,他突然哭着说“我居然把爸爸的生日记错了”,原来那些“麻烦”的表格,是帮我们再认真确认一次和亲人的联结。要是不太会用手机,也能打陵园电话010-69842583咨询,或者直接去陵园服务大厅找工作人员帮忙——他们会递一杯温水,慢慢教你怎么填。

预约成功后也有要注意的事儿。比如要按时到,迟到15分钟就得重新排号;带齐所有证件原件,别只带照片;陵园里不让烧高香、放鞭炮,连纸扎都得是可降解的——上回我帮张阿姨带了束白百合,她蹲在墓碑前把花瓣一片片放在碑面上,说“老头生前爱干净,别弄那些烟烟火火的”。还有,尽量选工作日上午去,人少,工作人员能多陪你聊聊墓碑刻字的细节,或者指给你看山后那片松树林——那是生态安葬区,风一吹,叶子沙沙响,像亲人在轻轻回应。

昨天路过太子峪的山门口,看见一对年轻人抱着刚做好的墓碑照片在预约机前操作。女孩指着屏幕说“选下周三吧,那天是妈妈的忌日”,男孩点头,手指轻轻点下“确认”。风里飘来一阵桂香,是陵园里种的金桂开了——原来预约不是冰冷的流程,是把思念放进有序的时光里,让每一次告别都更郑重,每一次回忆都更清晰。就像陵园里的侧柏,一年年长得更粗,每一道年轮里,都藏着某个家庭慢慢诉说的想念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