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里还裹着些湿润的凉意,我攥着一束白菊站在公交站台上,旁边的阿姨正跟电话里的女儿念叨:“我跟你爸昨天就把预约弄好了,你不用急,下午三点的号,咱们慢慢来。”风把她的话音吹得飘起来,混着路边梧桐叶上滴下来的水珠,落在我手背上——去年清明的慌乱,忽然就涌了上来。

去年也是这样的阴雨天,我跟着爸妈往中华永久陵园走,快到门口才想起没预约。铁栅栏外的队伍排得老长,爸爸举着手机翻公众号,指尖都在抖:“昨天光顾着买你奶奶爱吃的桃酥,忘了看预约的事儿!”旁边穿红马甲的志愿者赶紧过来,递了杯温水:“叔,别急,咱们有现场补预约通道,就是得等里面腾出空位——您看,里面现在人挤人,咱们慢慢来,不急这一会儿。”

我们坐在旁边的休息棚里等,看着陆续进来的人:有的举着预约码扫一下就进去,有的跟我们一样攥着身份证慌慌张张;有个年轻人扶着拄拐杖的爷爷,志愿者赶紧上去扶,说:“爷爷,您走这边的绿色通道,不用排队。”爷爷笑着点头:“我孙子昨天教我用手机,可我眼神不好,还是你们好,帮我弄好了。”那时候我忽然明白,预约不是“门槛”,是给思念留的“缓冲区”——就像奶奶以前熬粥,要等米慢慢煮烂,要等火慢慢烧,急不得。

中华永久陵园清明预约-1

今年我早早就做了功课,其实预约真的简单得很。打开微信搜“中华永久陵园”公众号,点底部“清明预约”菜单,选日期、时间段(上午9点-11点或下午2点-4点),填姓名、身份证号和手机号,提交后立刻收到带二维码的短信,就搞定了。要是不会用智能手机,直接去陵园门口的服务中心,带好身份证,工作人员三分钟就能帮着录好信息——我上周帮楼下张奶奶预约,她攥着身份证说:“我老伴走了六年,去年没预约站在门口哭,今年可算能踏实进去了。”

今天进陵园的时候,明显比去年顺多了。入口处的志愿者举着小牌子:“预约码扫这里,绿色通道往左边!”扫完码进去,脚下铺了防滑地垫(怕雨天滑),路边的指示牌写得清清楚楚:“祭扫区→”“卫生间→”“休息区→”。走到奶奶的墓碑前,我把白菊摆好,摸了摸碑上的照片——她还是笑着,跟我小时候一样。风里飘来槐花香(陵园门口的槐树开了花),我蹲下来,轻声说:“奶奶,我买了你爱吃的桃酥,热过了,你尝尝。”旁边的阿姨也在跟她老伴说话:“老周,你去年说想要的钓鱼竿,我给你带来了,放在抽屉里,你别嫌便宜。”声音很轻,却没有被打扰——没有拥挤的脚步声,没有催着“快一点”的声音,只有风裹着花香,慢慢飘。

其实最让我暖心的,是陵园的那些小细节。卫生间旁边摆了免费的矿泉水和纸巾,休息区有志愿者端着姜茶,说:“阿姨,喝口热的,别着凉。”有个小朋友摔了一跤,志愿者赶紧拿棉签帮他擦膝盖,说:“小朋友勇敢,不痛哦。”连烧纸的台子都比去年宽了,每个台子旁边都有个小垃圾桶,写着“易燃物请投入此处”——工作人员说:“去年有位大爷烧纸烧到了旁边的草,今年我们加了防火设施,也安排了人盯着,安全点。”

离开的时候,我回头看了眼陵园。夕阳把云染成了淡粉色,落在墓碑上,每一张照片都像是在笑着。门口的服务中心还亮着灯,有个阿姨正跟工作人员说话:“我明天还要来,能再预约一次吗?”工作人员笑着说:“阿姨,没问题,您选明天下午两点的号,我帮您留着。”风里的槐花香更浓了,我攥着手机里的预约码,忽然觉得,这小小的一串数字,不是约束,是温柔的守护——它让我们能慢下来,能静下来,能好好跟亲人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