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的天慈墓园,梧桐叶刚抽新芽,风裹着松脂的清苦味往人衣领里钻。沿主路往西北走,转过刻着“松风怀德”的石牌坊,老油松的枝桠就铺成了一片绿云——这就是松园。二十多年的树龄,树干粗得要两个人合抱,阳光穿过针叶漏下来,在青石板上跳成碎金,连风都慢了半拍,像在等谁把回忆说出口。

说到松园的价格,我总想起上个月来的李叔叔。他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外套,一来就问“松园双穴多少钱”,可当我带他绕着松树走了一圈,他的问题慢慢变了。“这碑石是啥料子?”“汉白玉,山东嘉祥的,你看石纹里的淡青,像不像老济南的泉水?”“这刻字是机器还是手工?”“非遗师傅刻的,你要是想加句‘爱喝茉莉花茶’,他能给你刻成茶壶的模样,连壶嘴都翘着。”等走到第三排那棵歪脖子松树下,李叔叔摸了摸粗糙的树皮,突然说:“我爸以前在林场看松树,冬天揣着烤红薯往山上跑,说松树的皮比他的手掌还糙。”那天他定了个双穴,价格是8万2,不是最便宜的,但他说“这松树的纹路,跟我爸的手掌一样”。

松园的价格从来不是单摆着的数字,得拆开了看——看树龄,二十多年的老油松不是随便栽的,当年建园时特意保留了这片原生松林;看碑材,汉白玉、青石板、山西黑,每块石头都要选无裂纹的,刻字师傅得蹲在地上雕三天,连碑沿的卷草纹都要刻出弧度;看服务,碑文免费刻,周年祭扫时我们会提前摆好白菊,烧一壶热水,要是家属想给亲人读封信,我们还能帮忙录下来,存在园区的“记忆库”里。上周张阿姨选的松园单穴,价格5万8,她最在意的是“松树下能遮阴”——她老伴生前最怕热,夏天总躲在老房子的松树下下棋,“现在好了,他能天天躲阴凉”。

我总觉得,聊松园的价格,更像聊“怎么把回忆种在土里”。园丁老陈每天早早就来,把松针扫成小堆,堆在碑前的石台上:“松针是松树的信,给地下的人带点消息。”夏天每棵松树下都摆着艾草驱蚊香,是园区阿姨自己晒的,烟味淡得像青草;冬天雪大,我们会提前清出小路,铺上网格垫,怕老人滑着。还有去年清明的“松叶寄思”,家属把想说的话写在松叶上,挂在树枝上,风一吹,松叶沙沙响,像亲人在回应。有个小伙子写“爸,我买了新车,像你当年的自行车一样,能载着妈妈去看海”,挂的时候手在抖,可风把松叶吹得晃了晃,他突然笑了:“爸听见了。”

天慈墓园松园的价格-1

昨天傍晚我在松园值班,夕阳把松树的影子拉得老长。有个小姑娘蹲在碑前,把一朵小野花插在松枝里,跟妈妈说“今天我考了满分,老师说我像松树一样勇敢”。风里飘来松脂的味道,我突然想起上午接待的王爷爷——他选了松园的双穴,价格9万5,说“我和你奶奶结婚时,就在松树下拍的照,现在回去找她,得带着松树的味道”。他摸了摸松树皮,纹路里藏着二十多年的雨,像藏着一辈子的回忆。其实松园的价格,哪里是数字呢?是松树下的阴凉,是刻着温度的碑文,是风里的松脂香,是“我想你”能有个地方,安安稳稳地说出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