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末清晨陪朋友去看公墓,车过通州区宋庄镇的潮白河桥,风里忽然飘来槐花香——循着香气拐进一条柏油路,两排国槐的枝叶在头顶织成绿伞,伞下就是潮白陵园的入口。守门的大爷笑着递过来一杯温水:“先歇会儿,里面大,慢慢逛。”
朋友是来给父母选身后事的,一进园就问业务员:“你们这儿最便宜的墓多少钱?”业务员没急着报数字,先带我们走了一段:“您看左手边这片银杏林,下面埋的是树葬——墓碑是块巴掌大的青石板,刻着名字和生卒年,藏在银杏的根须旁边,连草坪都不用单独铺,价格才几千块。再往前是花坛葬,墓碑嵌在月季花丛里,春天开花的时候,整个片区都是粉的,价格也就几万。”转过一个小湖,业务员指着湖边的一排立碑:“这儿的位置能看见潮白河的水,早上有雾的时候,像给墓碑罩了层纱,价格就稍微高些,大概十几万。”

其实价格的门道都在“看得见”和“看不见”里。看得见的是位置——靠河的、近入口的、绿化好的,价格自然往上走;看不见的是维护:园区的草坪每天有人修剪,墓碑缝里的杂草会定期清理,连湖边的石凳都擦得没有灰尘。业务员说:“去年有位阿姨来扫墓,说她母亲的墓碑上有鸟粪,我们立刻找了保洁员来擦,阿姨后来特意送了盒茶叶——这些服务不是额外收费的,都含在每年的管理费里。”

朋友蹲在银杏林里摸了摸青石板,抬头问:“那你们这儿最贵的墓多少钱?”业务员笑了:“最贵的是湖边的定制立碑,用的是四川的汉白玉,碑身刻了浮雕,价格要二十多万,但很少有人选——其实大部分人来找的,是‘刚好’的墓:预算够,环境喜欢,以后扫墓方便。”我们坐在湖边的石凳上歇脚,风把潮白河的水汽吹过来,带着青草的味道。朋友忽然说:“我爸妈生前喜欢在潮白河钓鱼,要是选这儿,他们肯定高兴。”
离开的时候,大爷在门口挥手:“下次来提前打电话,我给你们留停车位。”朋友抱着业务员给的资料,说:“原来选墓不是挑价格,是挑‘对味儿’——就像我爸妈爱喝的茉莉花茶,不贵,但喝着舒服。”其实潮白陵园的价格表,从来不是一张冰冷的数字单,是把“心意”折成了具体的模样:想省钱的,有银杏林里的树葬;想有个“看得见风景的窗口”的,有湖边的立碑;想让思念藏在花里的,有花坛葬。
傍晚的潮白河泛起金红色的波光,陵园的路灯亮了起来——每一盏灯都对着一排墓碑,像在说:“别怕黑,我照着你。”其实选公墓的道理很简单:不是找最贵的,是找能让你想起父母生前模样的地方。就像朋友最后选的那座树葬,在银杏林的第三排——她说:“我爸妈以前在潮白河边种过银杏,现在把他们埋在银杏树下,就像回到了老房子的院子里。”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