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末的风裹着半黄的银杏叶掠过袖口时,我正站在丰台太子峪路的路口。路牌上"太子峪陵园"几个蓝底白字被阳光浸得软乎乎的,旁边卖鲜切花的张姐举着一束白菊冲我笑:"往前两百米转个弯,就能看见陵园的朱红大门了——你是找哪片碑区?要不我给你指条近路?"
其实这不是我第一次来。去年帮朋友寻他母亲的墓时,我也曾在这条路上绕过弯。当时跟着导航走到太子峪路中段,看见路边立着块青石板碑,刻着"太子峪陵园入口",可往前开了五百米还是没见大门。正着急时,路边修自行车的老师傅敲了敲我的车窗:"姑娘,别往前了,刚才那石板旁边有条小岔路,顺着坡上去就是。"按照他的指引,我果然在一排高大的松树后找到了陵园入口——原来导航里的"太子峪路122号",藏在山脚下的缓坡里,像被岁月轻轻拢在臂弯里的秘密。

后来我才慢慢摸熟了这里的"地址密码":从市区来,最方便的是坐地铁14号线到南宫站,出A口打个车,10分钟就能到陵园正门口;要是开车,走京港澳高速到窦店出口下,往北沿着太子峪路开,路过南宫温泉度假村的指示牌,再往前两公里就能看见陵园的标志性石狮子——那两只狮子的鬃毛被雨水淋得有些发黑,却依然守着进出的每一个人。陵园里的碑区布局也藏着巧思:沿着主路往上走,左边是松涛区,右边是竹韵区,每片区域都有明显的编号牌,就连台阶旁的灌木丛里,都钉着小牌子写着"往梅香区请走右侧台阶"。有次我遇到一位穿藏青外套的阿姨,捧着一束雏菊站在碑区路口揉眼睛,旁边的工作人员立刻上前:"阿姨,您找几号?我带您去——上次您来还跟我夸这月季开得好呢。"阿姨笑着点头:"就是记着这个老地址,每年来都像回老房子似的。"
太子峪的地址从来不是一串冰冷的数字。我曾听陵园的老管理员说,"太子峪"这名字打明朝就有了,以前是皇家的狩猎场,后来慢慢成了百姓口中的"安歇地"。现在的太子峪路122号,不仅是个坐标,更是无数人心里的"情感锚点":有人每年清明带着孩子来,指着碑上的名字说"这是你爷爷,以前总带你去公园喂鸽子";有人加班到深夜,会绕路来陵园门口坐会儿,对着里面的灯光说"妈,我今天升职了";还有位老爷爷,每天早上都会来门口的早餐摊买两根油条,再沿着太子峪路走到陵园里,对着老伴的墓说"今天的油条脆,我留了一根给你"——这些藏在地址里的故事,让"太子峪路122号"成了最有温度的符号。

上个月我再去时,张姐的花摊多了些乒乓菊。她一边给我包花一边说:"昨天有个小伙子来问地址,说他爸走了十年,以前没记清具体位置,这次特意从外地赶来。我跟他说,你顺着太子峪路往上走,看见那棵老槐树就右转,第三排第三个碑就是——我记着他爸的碑前总摆着白酒。"风里飘来桂花香,我抱着花往陵园走,看见门口的保安师傅正帮一位拄拐杖的老人扶车门,老人笑着说:"老地址没变,我就知道能找到。"
原来所谓"具体地址",从来不是地图上的一个点。它是张姐的指引,是老师傅的提醒,是碑区里的每一块编号牌,是藏在岁月里的每一段回忆——太子峪陵园的地址,装着的是"我记得你"的牵挂,是"我来找你"的心意,是所有没说出口的想念,都能找到归处的安心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