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清明前的周末,北京丰台区的太子峪路上总会多些行色匆匆的人——有人抱着裹着红布的花束,有人提着装着水果的纸袋子,还有人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条,时不时拿出来看一眼。不是不认路,是想把每一步都踩得踏实,毕竟要去见的,是心里攒了一整年的牵挂。

太子峪陵园就坐落在太子峪路69号,在丰台区西南部的太子峪村深处。北头倚着西山的余脉,山不算高,却像给陵园挡了风的屏障;南边挨着京港澳高速,车流声飘过来,倒成了若有若无的背景音——既不吵,又让人觉得“人间”离得不远。要是问周边的老住户,他们会指着村头的大槐树说:“顺着树底下的路往南走,看见朱红门柱就到了——那门柱上的牌子是铜的,字是烫金的,太阳一晒,亮得像给归人留的灯。”

太子峪陵园的具体地址-1

找路其实不难。坐地铁的话,14号线张郭庄站是最近的,出了站往南走两百米,就能看见321路公交的站牌,终点就是太子峪陵园。公交慢悠悠晃十分钟,下车时司机师傅会多嘴问一句:“去陵园?”要是点头,他会指一指车门:“台阶慢着点,别摔着。”自驾更方便,从市区走西五环转京港澳高速,宛平出口下来,顺着太子峪路的指示牌往南,沿途的法桐树排着队,像在迎接你——清明的时候车多,但陵园门口的停车场总能挤出货位,管理员举着小旗子喊:“这儿有空,往这儿打方向!”不会让你抱着花站在路边着急。

其实太子峪这名字挺有温度的。老人们说,明朝时有位太子葬在这里,所以叫太子峪,后来成了陵园,倒保留了几分“回家”的感觉。园区里的侧柏都有几十年树龄了,树干粗得要两只手合抱,夏天的树荫能盖满半条小路,风一吹,柏叶沙沙响,像有人在轻声说“来了”;冬天落了叶,枝桠光秃秃的,却把蓝天衬得更蓝,连带着碑上的名字都清晰了——原来最浓的思念,从来不是声嘶力竭,是风穿过树林的温柔。

太子峪陵园的具体地址-2

上周遇到位穿藏青外套的阿姨,蹲在陵园门口剥毛豆。她面前摆着个不锈钢饭盒,里面装着煮玉米,热气裹着甜香飘出来。我问她“是给家里人带的?”她抬头笑,眼角的皱纹里都是光:“我家老头生前最馋我煮的玉米,以前总嫌我煮得太老,现在我煮得刚好,得让他尝尝。”我又问“路好走吗?”她拍了拍腿上的毛豆壳:“顺得很!从家坐321路,倒两趟车,比去菜市场还熟——上次司机师傅还帮我拎了一程,说‘阿姨你慢着,我帮你拿’。”

太子峪陵园的具体地址-3

那天离开时,夕阳把陵园的影子拉得很长,柏树林里飘来槐花香。我看着一位姑娘蹲在碑前,把一朵白菊插在花瓶里,轻声说:“妈,我找到了新工作,就在张郭庄附近,以后能常来看你了。”风把她的头发吹起来,吹过碑上的照片,照片里的女人笑着,像在说“好”。

原来太子峪陵园的地址,从来不是一串冰冷的数字。它是321路公交的终点站,是京港澳高速旁的指示牌,是侧柏树下的阴凉,是阿姨手里的煮玉米——是“我知道你在这儿,我能找到你”的安心。你沿着太子峪路走进去,踩过落满松针的小路,听见风穿过树林的声音,就会明白:所谓地址,不过是两个世界的“接头暗号”——我带着想念来,你带着温柔等,这就够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