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槐花香钻进衣领,张阿姨攥着一把白菊花站在长安园骨灰林的入口,鼻尖沾着点细密的汗——这是她这个月第三次来,前两次要么赶上周末没预约,要么摸不清流程,只能望着园区里的松柏叹气。
"姑娘,我想进去看我老伴,得咋预约啊?"她拽住路过的工作人员,手里的菊花枝桠晃了晃。工作人员笑着指了指旁边的蓝色指示牌:"阿姨,您扫这个公众号,点'祭扫预约'就行,要是不会操作,旁边服务台有人帮您。"
其实从去年下半年开始,长安园骨灰林就正式实行"预约入园"了。我跟着工作人员学了一遍流程,其实很简单:打开"长安园服务号",底部菜单点"祭扫预约",选日期(比如下周三)、时段(早8点到10点人少,适合慢慢走),填姓名和身份证号,提交后立刻收到短信验证码——这就搞定了。邻居李叔上个月学的时候直乐:"我以为多复杂呢,比我姑娘教我发朋友圈简单。"
预约成功后,最好提前15分钟到。入口处的闸机扫预约码或身份证就能进,不用掏纸质票。上周我碰到个大爷举着手机急得满头汗:"我预约了,咋刷不上啊?"工作人员凑过去一看,原来是大爷把短信删了,好在闸机能读身份证,扫了下就开了。"您别急,下次把短信存着,或者记着预约号,我们帮您查。"工作人员的话像颗定心丸,大爷攥着身份证笑了:"老了,啥都忘,多亏你们。"

有人说预约是"添麻烦",可试过的人都知道,这是为了更安心的陪伴。去年清明我来的时候,停车场排了半小时队,园区里人挤人,想和老伴说两句话都得扯着嗓子。现在好了,预约后同一时段入园的人不多,能慢慢沿着柏油路走,看两边的松柏长得郁郁葱葱,找到老伴的骨灰格,把菊花轻轻摆整齐,摸一摸格子上刻的"爱妻周秀兰",再絮絮叨叨说两句:"我种的月季开了,红的,你以前最喜欢;孙子考试考了满分,说要拿奖状给你看;昨天煮了粥,放了红枣,没煮糊......"风把柏树叶吹得沙沙响,像她以前拍我肩膀的声音。
园区里的便民服务台总围着想问问题的人:"老人不会用手机咋办?""临时有事来不了能改预约吗?"工作人员都笑着答:"不会用手机的,我们帮着操作;改预约的话,公众号里点'我的预约'就能改,提前一天就行。"上次有个阿姨带着80岁的母亲来,母亲攥着父亲的照片直哭:"我怕不会预约,再也见不到他。"工作人员立刻接过手机,三分钟就帮着约好了次日上午的时段,阿姨握着工作人员的手说:"谢谢你们,不然我妈得急坏。"
离开的时候,张阿姨回头望了眼骨灰林里的松柏,风把她的衣角轻轻吹起来。她摸出手机给女儿发消息:"下周三上午9点,我预约好了,你陪我来,咱们慢慢说说话。"不远处,有个小姑娘扶着奶奶走过来,奶奶手里的黄菊花沾着露珠,花瓣在风里轻轻颤动。"奶奶,咱们进去吧,我帮你把菊花摆整齐。"小姑娘的声音像春天的风,奶奶笑着点头,手里的照片映着阳光,照片里的爷爷穿着军装,笑得很精神。

风里的槐花香更浓了,像极了张阿姨老伴以前种在阳台的那株槐树。她踩着柏油路往停车场走,脚步比来时轻了些——这次终于不用慌慌张张,终于能好好和老伴说说话了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