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的秋天总来得郑重,昌平的银杏叶一黄,佛山陵园的石板路上就多了些踩着落叶散步的人——有拄着拐杖的老人,有抱着相册的中年人,他们不是来赏秋的,是来找一个“永远的家”。其实选墓这件事,最绕不开的就是价格。我在陵园工作的朋友说,佛山陵园的价格像把“钥匙”,能打开不同家庭的故事。比如最基础的树葬,价格从六千到一万五不等,就是把骨灰埋在银杏树下,立一块小铜牌,每年春天能看见新芽冒出来,有位年轻妈妈选了这个,说“孩子喜欢爬树,这样他永远能抱着树睡觉”;壁葬更紧凑些,万把块就能搞定,适合想靠近烈士墓的家庭,有位老战士的儿子说,父亲生前总讲战场上的事,能和老战友做邻居,比什么都强;最常见的传统立碑墓,价格跨度就大了,从三万到十五万不等,区别在哪儿呢?朋友指了指湖边的位置:“你看那排汉白玉的碑,旁边有棵老槐树,去年有个阿姨盯着那棵树哭,说她老伴儿生前在院子里种了棵槐树,现在能守着一样的树,贵三万也愿意。”还有些影响价格的细节,外行人可能没注意。比如碑的材质——同样大小的立碑,汉白玉比普通花岗岩贵两万,不是因为石头金贵,是汉白玉的纹路更细,刻出来的字能保存更久;再比如位置,靠近主干道的墓位价格会低一点,因为人来人往热闹,而靠里面的“静区”,比如能看见山景的位置,价格要高个三成,有家属说“逝者喜静,能听见风穿过松林的声音,比住在马路边强”。还有服务,比如要不要定期打扫、要不要每年献花,这些附加服务加起来,一年也就千把块,但很多子女愿意掏这个钱,说“不能常来,让工作人员帮着擦擦碑,也算尽份心”。有意思的是,佛山陵园的价格里,藏着不少“看不见的价值”。比如园区里有座烈士墓区,埋着抗美援朝的老战士,旁边的墓位价格会比别的区域高一点,但总有人抢着要——有位年轻人说,爷爷是老兵,临终前说“能和英雄做邻居,我走得踏实”。还有文化碑廊旁边的位置,刻着《论语》里的句子,有位老师选了那儿,说“我教了一辈子语文,能守着‘逝者如斯夫’的句子,比什么都有意义”。朋友说,最让他感动的是一位老太太,选了个最便宜的树葬,却花了三千块在铜牌上刻了首诗——是她老伴儿生前写的打油诗:“老婆烧的红烧肉,比馆子强十倍;要是哪天我先走,记得把肉埋我坟头。”刻字的师傅笑着说,这诗比那些华丽的辞藻更金贵。那天我跟着朋友走在陵园里,看见一位爸爸蹲在墓前,摸着碑上的照片说:“闺女,你看这棵银杏又黄了,和你去年画的一样。”风掀起他手里的信纸,上面写着“今年价格涨了五百,但这个位置能看见你最爱的滑梯,值”。突然就懂了,佛山陵园的价格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——它是银杏叶的黄,是老槐树的影,是逝者生前最爱的声音,是生者心里最软的那处。说到底,我们选的从来不是一块地、一块碑,是一份“不会断的牵挂”。就像那位选树葬的妈妈说的:“等我老了,也埋在这儿,就能和孩子一起看银杏发芽——到时候不用算价格,算的是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。”北京的风越吹越凉,银杏叶落在碑头上,像给每座墓盖了层温柔的被子。而那些关于价格的故事,就藏在落叶下面,等着有心人慢慢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