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陪老家来的阿姨找万佛华侨陵园,她攥着皱巴巴的纸条反复揉,说“儿子去年葬在这儿,我记不得具体路了”。我笑着打开导航,却忽然想起第一次来这里的情形——那是春末,路边的洋槐刚谢,细碎的花瓣飘进车窗,导航里的女声刚说“前方到达目的地附近”,抬眼就看见黛青色的山脚下,一道朱红色门楣隐在松影里,风里裹着松针的清苦,倒比任何路标都更打动人。
万佛华侨陵园的具体地址,是房山区周口店镇辛庄村北。很多人对周口店的印象停留在“北京人遗址”,却不知道这片山坳藏着这样一处安宁所在。从市区过来,无论是走京港澳高速转周张路,还是西六环转良坨路,沿途都能撞见成片的桃林与梨园——春时花海漫过路基,秋时果香裹着风钻进车窗,像给往生者的归途铺了层软乎乎的温柔。我曾见过一位叔叔骑着电动车来祭扫,车筐里装着刚摘的桃子,他说“这是路边果园买的,我爸生前最爱吃房山的桃”,红通通的桃子放在碑前,倒像给冷硬的石面添了点活气。

关于交通,其实比想象中方便。公交可以坐917路到周口店路口,再转房38路到辛庄村,下车往北走500米,就能看见深褐色木牌上的金色字体——不是那种刺目的导航牌,倒像山里人家门口的指路牌,和周围的松树、野菊挤在一块儿,显得亲切。要是开车,陵园门口有个不小的停车场,哪怕清明祭扫高峰,也能找到空位;地铁的话,房山线苏庄站出来打个车,20分钟就能到,司机师傅大多熟路,会念叨“这地方好,山清水秀的”。我曾遇见过一位常来的大爷,他说“我骑车来,沿周张路走,过了辛庄小学往左拐,再走几百米就到——路上能看见卖草莓的摊子,给老伴带一盒,她生前爱吃”。
第一次来的时候,我问过陵园的工作人员:“为什么选在这儿?”他指着远处的山说:“你看这山形,像把太师椅,藏风聚气;前面还有条小溪,常年流水,老辈人说‘山环水抱’才是安歇的好地方。”我顺着他的手望去,果然见连绵的山势呈环抱状,把陵园稳稳护在怀里,风穿过松林时没有呼啸声,只有“沙沙”的轻响,像谁在低声说“别怕”。阿姨找到儿子的墓时,蹲在碑前摸了摸照片,眼泪砸在碑基的青草上:“这儿比老家的坟头敞亮,能看见山,能吹着风,我儿子肯定喜欢。”风忽然掀起她的衣角,我看见松枝间漏下的阳光,正好落在碑上“思念”两个字上,金闪闪的,倒像生者的心意落进了往生者的世界。

离开的时候,阿姨站在陵园门口回头望,说“下次我自己来,能找着路了”。我望着她的背影,忽然懂了——所谓地址从来不是一串冰冷的路名,而是藏着牵挂的坐标。它是春末飘进车窗的槐花香,是秋日路边的梨果香,是山坳里裹着松味的风,是松枝间漏下的碎金般的光,是所有想念都能落地的地方。就像万佛华侨陵园的地址,不是“房山区周口店镇辛庄村北”那么简单,它是连接生者与往生者的桥,是安放思念的容器,是每一次来都能遇见温柔的、活着的痕迹。

那天傍晚,我沿着周张路往回走,看见路边的桃林里飘起炊烟,远处的山被夕阳染成橘红色。忽然想起阿姨说的“能找着路了”,其实找的哪里是路?是心底那团不肯熄灭的想念,是终于能把“我想你”说给风听、说给山听、说给碑前的青草听的勇气。而万佛华侨陵园的地址,不过是给这份勇气安了个具体的、可触摸的模样——它在房山的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