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半缕槐花香钻进窗户时,我正对着手机里母亲的旧照片发呆——又到了该去西静园看她的日子。去年清明没预约的慌乱还在眼前:站在公墓门口看着蜿蜒的队伍,太阳晒得额角冒油,攥着的百合花瓣都被捏皱了,最后只能蹲在路边掉眼泪。今年我早早就做起了功课,想着一定要给思念留一份从容。

打开“北京社会建设和民政”公众号,首页的“清明祭扫预约”入口很显眼。点进去选“西静园公墓”,日期栏里跳出来最近三天的时段,我特意选了母亲生前喜欢的周六上午九点——她总说“早上的风软,适合说贴心话”。填信息时不用绕弯子,姓名、身份证号、联系方式是必填项,同行的爱人也一起填了,系统提示最多能加3人,想想也对,人多了挤在墓前,连说话的空隙都没有,哪能好好和亲人“见面”?提交没一会儿,短信就来了,除了入园时间和停车场指引,还贴心提醒“勿带明火、纸钱,建议带鲜花或素果”。

西静园公墓预约祭扫-1

周六早上的阳光很柔,我抱着母亲最爱的白色百合,揣着她爱吃的桂花糕出了门。到西静园门口时,没有去年的长队,工作人员扫了预约码就放行了,连身份证都没多查——流程简化了,却更暖了。沿着柏油路往里走,油松的针叶落在地上,踩上去软软的,像母亲以前牵我手的温度。母亲的墓在第三排,保洁阿姨刚好在擦碑,见我过来笑着说:“刚帮你扫了落叶,你母亲的碑前干干净净的。”我蹲下来,把百合摆好,桂花糕放在碑角——这些小细节,都在悄悄帮我们守住这份思念。

蹲在墓前,我慢慢说着最近的事儿:“妈,孩子考试进了前10,说暑假要来看你;家里的猫总趴在你沙发上睡觉,像在等你回来;楼下的槐树开了花,我每天捡两朵夹在你笔记本里——你看,一切都好。”风穿过松枝,把百合香吹到我鼻尖,像母亲以前摸我头的样子。旁边有位阿姨,也在和她先生说话:“老周,我带了你最爱的茶,泡好了放在这儿,你慢慢喝。”她的声音很轻,却很清楚,没有拥挤的干扰,只有彼此的时光。那一刻我忽然明白,预约从不是束缚,是给思念留了一方安静的空间——当我们不用为排队发愁,不用为拥挤急躁,才能好好把心里的话都说出来。

其实出发前我还担心过:老人不会用手机怎么办?后来才知道,公墓门口有便民服务点,工作人员会手把手帮着操作;行动不便的老人,门口能借轮椅。所有流程都藏着心意:不是为了“管着谁”,是为了让每一个来祭扫的人,都能从容完成这份“仪式”。就像我离开时,摸了摸母亲的碑说“下次提前预约,咱们再聊”,风里飘来百合的香——好像母亲在说“好,我等你”。

西静园公墓预约祭扫-2

那天的阳光很慢,风很慢,连时间都很慢。而这份慢,恰恰是预约给我们的礼物:让思念不用赶时间,让牵挂能慢慢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