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里裹着些槐花香,张阿姨攥着一盒手工艾草青团站在地铁14号线张郭庄站出口,抬头看了眼刚亮起的“凤凰山陵园专线”指示牌——这是她第三年坐这辆车去看老伴儿。去年此时她还在发愁转三趟公交的麻烦,末了一公里得跟着卖花小贩走,脚腕磨出红印子,如今专线车直接开到陵园门口,成了她最踏实的依靠。
专线车的车身是淡蓝色的,车头贴着“文明祭扫 绿色出行”的标语,司机李哥开这趟车五年了,脸晒得黢黑,笑起来眼角皱纹像菊花瓣。他说最忙的清明前两周,车还没停稳,就有老人攥着菊花凑过来问“是不是直接到门口?”,他总笑着扶老人上车:“慢点儿,台阶高,座位给您留着呢。”
车里的布置藏着不少贴心细节:座椅铺了软乎乎的淡蓝色坐垫,靠背上挂着塑料挂钩——专门给拎祭品的乘客用。上回有个小姑娘抱着一大束白百合急得直哭,说花杆太长没法放,李哥赶紧打开驾驶座后折叠桌,帮她把花靠在窗边,还递矿泉水:“别慌,到地方花还是鲜的。”还有回王大爷拎着沉重的果篮,扶手太滑攥不住,旁边乘客主动把挂钩让给他,说“我就拎个布包,你用这个稳当。”
现在不用早起排队抢座了,公众号“北京凤凰山陵园”就能预约,输入手机号选班次,刷二维码直接上车。上星期有位不会操作的老奶奶站在地铁口转圈,刚好碰到陵园志愿者小周,手把手教她填信息,还帮选了最早班次:“您年纪大,第一班人少,坐着舒服。”李哥说,现在预约系统让大家更省心,以前早高峰挤得连花束都没法放,现在每个人都有位置,连空气里的思念都变得从容。

车开起来时,窗外梧桐树影往后退,张阿姨摸着青团盒想起老伴儿——以前他总说“你做的青团比外头香”,如今虽然只剩自己,可手里的温度还在。快到陵园时,李哥用喇叭提醒:“拿好东西,下车慢点儿。”张阿姨扶着座椅背站起来,风里飘来松针味,下车回头望,淡蓝色车身在阳光下闪着光,像极了老伴儿以前骑的旧自行车,载着她走过好多春天。

其实这趟车不只是交通工具,更是连接思念的桥。司机记得常来的老人喜欢坐前排,志愿者熟悉哪个位置适合拎重物的乘客,连车里的挂钩、坐垫都藏着对逝者的尊重。有次深夜收车,李哥打扫车厢,发现座位缝里落了张照片——是位老爷爷和老伴儿的合影,他赶紧收起来交给陵园办公室,后来老人来取时攥着照片哭:“这是我和她最后一次逛公园拍的,多亏你们细心。”

如今这趟专线车成了陵园外的“第二个家”,乘客们互相帮着拎东西,司机记得每个人的习惯,连风里的槐花香都成了思念的信号。张阿姨下车时,攥着青团盒往陵园里走,松针味裹着艾草香,她知道,老伴儿在那边等着,而这趟车,会一直载着她的思念,岁岁年年。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