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陪朋友去西山脚下挑祭祀用的白菊,路过天山陵园的入口时,风裹着松针扑进车窗——两排侧柏还是2018年的样子,笔挺地守着入口,连树洞里的蝉蜕都没怎么变。忽然想起那年帮小姨打听墓价的日子,当时她攥着老伴的死亡证明,站在墓区的缓坡上,问我“这里的风是不是比城里软一点”。
天山陵园的位置其实挺“巧”的,藏在西山余脉的一个浅谷里,2018年的时候没有现在的塑胶步道,只有青石板铺的小路,踩上去会发出“吱呀”的响。当时负责接待的王姐说,这地方原来叫“松窝子”,解放前后都是附近村民的祖坟地,后来改成陵园,保留了八成的原生松林。我记得第一次去的时候,刚进墓区就闻到浓得化不开的松脂味,连晒在身上的太阳都带着点松针的苦香——这样的环境,连小姨都忍不住说“老周肯定喜欢,他生前最爱去西山爬野路”。
2018年的价格表我至今还记得,王姐给我看的是张卷了边的A4纸,上面的字迹有点模糊,却写得实在。普通双穴墓分三个区:最边上的“松涛区”3.2万起,碑石是青灰色花岗岩,刻字前30个免费,超过的每个字收5块;中间的“望山岗”在半山腰,能看见远处玉泉山的塔尖,价格4.2万到5万,碑石换成了米白色汉白玉,摸起来温凉细腻;最里面的“林溪苑”是艺术墓区,起步8万,能定制造型——有个喜欢书法的老人,子女把碑做成了毛笔形状,笔杆上刻着他生前写的“松风煮茶”,花了12万。王姐说,2018年卖得最好的是“望山岗”,来选的人都说“既能看见山,价格又没超出预算”。
其实2018年的价格比前一年涨了一点,王姐翻着登记本说,主要是土地使用费和人工成本涨了——2017年“松涛区”才2.8万,2018年涨了4000,但加了免费的墓前绿化,每座墓种两棵冬青,还有一年的免费维护。我对比过周边陵园,北边某陵园2018年普通双穴墓已经涨到4.8万,还没有免费刻字,小姨当时算了算,天山陵园的“望山岗”比那边便宜3000,还多了擦碑和绿化,当场就定了。

最让我印象深的是张叔,2018年夏天来选墓,穿件洗得发白的蓝衬衫,手里攥着本旧相册。他要给去世的女儿选个“能看见太阳”的位置,王姐带他去了“望山岗”第三排——那里上午的阳光能铺满碑身。张叔蹲在地上,用粗糙的指尖摸了摸碑石:“我闺女最怕黑,这里好,能晒到太阳。”他问价格时,王姐说4.2万,他沉默了会儿,从口袋里掏出个布包,里面是攒了半年的退休金。后来我碰到他,他坐在碑前的石阶上晒太阳,说“这钱花得值”——风把松针吹到碑前,像女儿的手轻轻碰了碰他的手背。
现在再路过天山陵园,入口的侧柏更粗了,青石板路换成了塑胶的,可松脂味还是没变,连王姐都还在,只是头发白了几根。想起2018年那些来选墓的人:小姨攥着死亡证明的手在抖,张叔摸碑石时的指尖在抖,还有个小伙子蹲在地上哭,说“我妈从来没享过福,要选个最好的”。他们要的从来不是多贵的碑,而是一个能装下思念的“容器”——2018年的天山陵园,刚好给了他们这样的温暖:不贵,却像松针上的阳光,像风里的松脂味,像亲人的手,轻轻拍着你的后背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