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半的地铁张郭庄站出口,李叔把保温桶往怀里又拢了拢——里面装着老伴生前最爱的桂花糕。他抬头盯着站台上“万佛华侨陵园班车点”的蓝底白字牌,掏出手机确认了一遍昨天的预约短信,嘴角终于露出点安心的笑:“这次总算是赶对了。
对于常去万佛华侨陵园的人来说,班车是最安心的“摆渡船”。它就停在张郭庄站A口旁的空地上,车身贴着“万佛陵园通勤线”的浅绿标识,像个守时的老伙计。每天从市区到陵园的第一班车是6:30,最后一班是16:30;从陵园返回的第一班车是7:30,最晚到17:30,每小时准点发车。司机王师傅跑这条线三年,记熟了不少老乘客的习惯:“张阿姨每周三必来,总带一束白菊;李叔每月十五到,保温桶里的桂花糕香得整辆车都闻得到;还有陈姐,每次都坐倒数第二排,说那位置能看见沿途的梧桐树——像她妈生前种的那棵。”
但要坐这班车,得先过“预约关”。我第一次去时没经验,站在站点等了40分钟,看着班车擦着我鼻尖开走,才知道要提前一天预约。后来问了陵园工作人员,才理清门路:要么打服务热线010-83871118,报上人数、日期和上下车点;要么在“万佛华侨陵园”公众号点“便民服务”里的“班车预约”,填好信息就能收到确认短信。尤其是清明、冬至这种高峰,得提前三天约——去年清明我盯着手机刷新了三次,才抢到上午9点的名额,电话那头的客服姑娘说:“昨天就约满了一半,您算赶得巧。”

乘车的细节也得留意。王师傅说,每次发车前他都会核对身份证或预约凭证,不是要查什么,是怕有人坐错车——“有回一个小伙子约了周五的车,周四就来了,站在寒风里等了半小时,我看着心疼,就让他先上了,反正有空位。”车上有个不成文的规矩:不抽烟、不大声说话,连手机音量都要调低。有次我旁边坐了位阿姨,抱着女儿的照片偷偷抹眼泪,前排的大姐递了包纸巾,没说话,只拍了拍她的手背——这种安静的温柔,比任何安慰都管用。要是有行动不便的老人,提前跟王师傅说一声,他会把车门旁的位置留出来,还会帮忙搬轮椅:“上次有位90岁的老爷子,儿子推着轮椅来,我扶他上车时,他攥着我的手说‘麻烦你了’,我跟他说‘不麻烦,我爸也在里面,我懂’。”
要是真没赶上预约的车,也不用慌。从张郭庄站打车过去,20分钟就能到,费用大概30块;或者坐951路公交,到“万佛陵园站”下车,虽然要绕点路,但沿途能看看郊区的麦田和桃树,权当缓一缓心情。节假日陵园会加开临时班车,比如去年冬至就加了6:00和17:00两班,公众号提前三天就发了通知,我邻居阿姨就是看了通知,才赶上了早班车,多陪老伴说了会儿话。
其实对于去陵园的人来说,班车从来不是“交通工具”那么简单。它是连接“和“过去”的线——坐上去,就能离心里的那个人近一点;准点到,就能多陪他说会儿话。王师傅说,他见过乘客在车上抱着照片笑,也见过有人盯着窗外哭;见过年轻人捧着鲜花,也见过老人拎着刚煮的饺子。有次一位姑娘上车时,手里攥着张小学试卷:“我妈生前最盼我考100分,今天终于拿到了,我要给她看看。”车开的时候,她把试卷平铺在腿上,阳光照在红勾上,亮得像星星。
末班车的时间是17:30,王师傅会把车停在陵园正门的游客中心旁,看着最后一位乘客下车,才会启动发动机。有次我坐末班车回去,看见夕阳把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