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清明,我拎着外婆最爱的桂花糕去归山陵园,刚把糕放在碑前,旁边的张阿姨就凑过来问:"姑娘,你这位置多少钱啊?我儿子说归山的价格比别的陵园贵点,可我看这环境真好,树多,风都软和。"我擦了擦碑上的细灰——碑身是外婆生前选的芝麻黑花岗岩,摸起来温温的,像她冬天的手——跟张阿姨聊起了归山陵园的价格:其实不是贵,是"值"在那些看不见的地方。
归山陵园的价格,从来不是"一锤子买卖"的数字。就像买衣服要看面料、版型、做工,归山的价格是"拆开来"算的。比如位置,张阿姨盯着的景观湖旁边的位置,价格确实比山腰的贵两三千——但那位置能看见湖面上的白鹭,风一吹,湖水拍着岸,像在唱外婆当年教我的童谣;而我外婆的位置在老槐树下,价格中等,可每年清明,槐花香裹着风飘过来,比任何香水都让人安心。再比如墓碑材质,芝麻黑花岗岩耐脏,刻的字十年都不会模糊,比那些便宜的大理石贵几百块,但不用担心下雨冲掉外婆的名字;还有刻字,归山的刻字是师傅手工描的,一笔一划像写毛笔字,比机器刻的多收两百块,可我看着碑上"慈恩永在"四个字,就像外婆当年握着手教我写的一样。
其实归山的价格里,藏着很多"看不见的成本"。张阿姨不知道,归山的园区每天有专人扫落叶——我见过凌晨五点的归山,保洁阿姨拿着扫帚,把每条小路的落叶都堆成小堆,像给大地盖了层金毯子;还有园区的监控,24小时亮着灯,我妈说,就算半夜去,也不用怕黑,保安会隔着监控问"哪位家属";更重要的是资质,归山是正规的经营性陵园,价格都是物价局备案的,不会像有些小陵园,今年涨一千,明年涨两千。我跟张阿姨说:"您看这树,每棵都有人剪枝,不会有枯枝掉下来砸到碑;您看这路,下雨不会积水,我上次穿高跟鞋来,都没滑跤——这些都是价格里的'安全感'啊。"
选归山的价格,其实是选"合心意"。我有个朋友,去年给父亲选位置,非选景观区最贵的,结果父亲生前最讨厌热闹,朋友后来跟我说,每次去都觉得"父亲在皱眉头";还有个邻居阿姨,选了最便宜的位置,结果旁边是个垃圾点,每次去都要捂着鼻子,悔得直哭。归山的工作人员跟我说,他们最怕客户问"最贵的在哪",反而会问"老人喜欢什么"——喜欢安静的,推荐山腰的树林区;喜欢阳光的,推荐朝南的缓坡;喜欢花的,推荐樱花园旁边的位置。我外婆的位置,是妈妈选的,当年妈妈跟工作人员说"我妈爱听鸟叫",工作人员就带她去了老槐树下,说"这棵树有三十年了,每天早上有麻雀唱歌"——现在每次去,真的能听见麻雀叫,像外婆在跟我说"乖,别难过"。

张阿姨听完,点了点头,说:"我儿子总说贵,可我看这环境,看这树,看这路,贵点也值。我家老头生前爱钓鱼,要是能选个靠湖的位置,就算多花两千块,他肯定高兴。"我笑着指了指不远处的湖:"您看那只白鹭,刚才还站在碑前呢,像在等谁。"风里飘来槐花香,我摸了摸外婆的碑,突然明白——归山陵园的价格,从来不是数字,是"让家人安心"的价格。就像外婆的桂花糕,不是最贵的,但她爱吃;就像老槐树的位置,不是最贵的,但她喜欢;就像归山的风,不是最急的,但吹在脸上,像外婆的手。
离开的时候,张阿姨跟着工作人员去看湖旁边的位置,我望着她的背影,手里的桂花糕还留着温度。归山的价格,其实是"心意的重量"——你给家人选的,不是一块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