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月的风裹着松脂的香气吹过八达岭的山岗,陵园里的侧柏又抽了新枝——每年这个时候,我都会陪着妈妈去看外婆。今年出发前,我先拿过她的手机,点开了“八达岭陵园”公众号:“妈,得先预约,不然今天可能进不去。”她凑过来眯着眼睛看屏幕,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手机壳上的珍珠挂饰——那是外婆生前给她串的。
其实很多人跟妈妈一样,对“预约”有本能的抗拒:“以前直接去就行,现在怎么这么麻烦?”但真的了解之后才知道,预约从不是“设限”,而是给思念留足“呼吸空间”。八达岭陵园坐落在燕山余脉的山坳里,面积不算小,可每到清明、冬至这样的节点,涌入的人群能把石阶挤得水泄不通——去年清明我亲眼看到,有位阿姨举着鲜花在人群里挤了20分钟,好不容易到墓碑前,却发现连放花的石台上都堆着别人的祭品。从那以后,我才明白:有序,是对思念最基本的尊重。
预约的流程其实比想象中简单,像我教妈妈那样:打开公众号首页,“预约祭扫”的入口就在最醒目的位置,底色是淡绿色的,像陵园里的青草。点进去先选日期——划重点:周末和传统节日要提前3天约,工作日倒可以当天约,但最好也提前1天确认。填信息的时候别慌,身份证号要逐字核对(妈妈上次把“X”写成了“x”,差点没提交成功),随行人数要算清楚,比如我和妈妈加起来是2人,别漏了;联系电话一定要填常用的,上次陵园因为暴雨临时闭园,就是靠这个电话通知我们改期的。提交之后1分钟,手机“叮”的一声,确认短信来了,上面的预约码要保存好,到时候跟身份证一起出示就行——妈妈把短信截了图,存在手机桌面,说“这样不会忘”。
说起忘事,倒要提醒一句:预约了不去要提前24小时取消!上次我同事小李临时有事没取消,结果下星期想约冬至的时候,系统提示“您有未履约记录,请30天后再试”,他急得直打电话,最后还是客服帮忙解的锁。还有些细节要注意:陵园里全面禁止明火,别带烧纸、香烛之类的东西,门口有志愿者会提醒,不如提前买束白菊或者勿忘我,花瓣落在墓碑上,比烟灰更温柔;停车的话,预约页面能看到“停车场指引”,西门的停车场离祭扫区最近,高峰期早上8点就满了,所以我们一般7点半到,能停在靠门的位置,妈妈不用走太多路。

上星期陪妈妈去的时候,陵园里很安静。我们把外婆最爱的桂花糕放在墓碑前,妈妈摸着碑上的名字说:“你看,今天没人挤,能多陪你会儿。”风掀起她的衣角,吹得桂花糕的香气飘得很远。我看着她的侧脸,忽然觉得,预约这件事,其实是我们给思念的“仪式感”——不是形式,是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,好好跟亲人说说话,好好回忆那些一起包粽子、晒棉被的日子。
离开的时候,门口的志愿者笑着跟我们说“慢走”,妈妈手里还攥着没吃完的桂花糕——那是她特意留的,说“外婆爱吃,带回去给你爸尝尝”。风里飘来松针的香气,混着桂花香,像外婆的手,轻轻拍着我们的后背。其实啊,八达岭陵园的山从不会拒绝思念,只是它想让每一份思念,都能以最温柔的方式抵达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