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西山的桂香钻进衣领时,我正站在八达岭陵园的入口处——这是今年第三次陪邻居张阿姨来祭扫,可比起前两次的慌忙,这次我们明显从容了许多。张阿姨攥着手机里的预约码,跟门口的工作人员笑着点头,刷码的瞬间闸门“嘀”地开了,她回头说:“你看,这要是搁去年清明,咱得在门口排一个小时队。

张阿姨的话让我想起去年的情形。那时候还没预约系统,她为避高峰早上五点就拽我出门,结果八达岭高速堵了四十分钟,到陵园时队伍从入口排到停车场。她攥着菊花额头上全是汗,念叨着“要是能早点进就好了”。等终于进去,太阳已经老高,她蹲在老伴墓碑前擦灰,连说话的力气都没多少,末了说“下次再也不赶正日子了,遭罪”。

今年春天预约系统上线后,一切都变了。张阿姨跟着老姐妹学会操作:打开“八达岭陵园”公众号,点“祭扫预约”,填姓名、身份证、预约时间,选“自驾”或“接驳车”,甚至能勾“需要轮椅”。我跟着她操作时发现,页面还有“最多带3人”“禁明火”“建议带白菊”的提醒,比以前的宣传单清楚多了。

上回九月陪她来,预约的下午两点。自驾到入口,专门的“预约通道”里工作人员笑着说“张阿姨是吧?轮椅在那边”。陵园里银杏叶刚泛黄,她坐在轮椅上捧着茉莉花茶,慢慢走到墓碑前。摸了摸照片轻声说:“老周,今天没着急,你看这叶子跟以前天坛的一样。”工作人员没催,等我们坐了二十分钟才过来问“要不要喝口水”。那天她跟老伴说了好多话,从孙子上幼儿园到小区猫生崽,以前急着赶时间从没说过这么多。

北京八达岭陵园园陵园预约-1

其实预约系统藏着的不只是“省时间”。上周碰到保洁阿姨说:“以前清明人挤人,垃圾来不及扫,草坪踩得乱。现在预约后每天人数均衡,我们能把墓碑缝隙的落叶都抠出来。”保安师傅也说:“以前总有人吵架,现在有预约码大家都理解,更配合了。”

北京八达岭陵园园陵园预约-2

张阿姨最近总跟老人们推荐:“别嫌麻烦,点两下手机,到了就进。”昨天她还说下次要预约冬天,“等下雪带糖炒栗子,慢慢坐会儿”。风里有了冬味,可想起她的笑容,比任何时候都暖。

所谓预约,不过是让生者多份从容,让逝者多份安宁。当不再为排队焦虑,才能好好看陵园的花,好好跟逝者说话——这大概就是预约最温柔的意义。

北京八达岭陵园园陵园预约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