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秋的午后,我踩着西静园铺满银杏叶的小径往前走,风里飘着桂香,偶尔有鸟叫从松树林里传出来。路过第三排玉兰树的时候,看见张阿姨蹲在墓碑前,用手帕擦着碑上的名字,嘴里念叨着“老头子,今年的玉兰开得晚,你要是急着看,就托梦给我”。旁边的销售顾问小周站在不远处,手里拿着一杯温热的姜茶——这是西静园每天都会准备的,给来祭扫的家属。等张阿姨站起来,小周把姜茶递过去,张阿姨接过来说“谢谢你啊小周,去年也是你给我递的姜茶,我家老头子要是在,肯定要夸你贴心”。

西静园的“静”是刻在骨子里的。不是那种让人压抑的死寂,是能听见风穿过树叶缝隙的轻响,能闻见泥土里青草的气息,能摸到阳光落在墓碑上的温度。园区里种了两排老银杏,树龄比公墓的历史还长,每到秋天,金黄的叶子落满小径,踩上去沙沙响,像逝者在轻声说话;三排玉兰树是后来种的,每年春天开得满树都是,像堆了一团团雪,有家属说“我妈以前最爱的就是玉兰,现在她终于能天天看了”;还有一片竹林,夏天的蝉鸣裹在竹香里,不吵闹,像给思念加了层温柔的滤镜。

小周做了五年销售,从来没跟客户说过“我们的墓地是最好的”。她的秘诀是“先听故事,再找位置”。上个月有个年轻人来选墓位,红着眼眶说“我爷爷以前每天傍晚都要坐在阳台藤椅上看夕阳,说夕阳是一天里最温柔的时刻”。小周没急着推荐贵的位置,而是带着他绕了整个园区,最后在西北角的老槐树下停住——那里傍晚的夕阳会从树缝里漏下来,洒在墓碑上,像爷爷的手在摸你的头。年轻人蹲下来摸了摸脚下的土,说“就是这儿了,爷爷肯定喜欢”。小周蹲下来,和他一起拨了拨土——西静园的每个墓位都会提前松土,种点绿萝或者多肉,这样家属来的时候,能看见点生气。

还有次遇到一对中年夫妻,攥着预算单反复问“这钱是不是都花在明处?”小周把价目表铺在石桌上,一条一条指给他们看:“这是墓位费,这是墓碑刻字费,这是二十年的管理费,这是每年的祭扫服务——包括擦墓碑、摆鲜花,清明还会帮着挂纸钱。”夫妻俩对视一眼,说“之前问过别的地方,要么含糊其辞,要么坐地起价,你们这儿倒实在”。小周笑着说“买墓位不是买衣服,是买个安心,要是连费用都不清不楚,怎么对得起逝者?”后来他们选了靠近竹林的位置,预算刚好够,夫妻俩说“我爸以前爱钻竹林,说里面能听见竹子生长的声音”——那天风刚好吹过竹林,沙沙响,像爸爸在说“我很满意”。

西静园公墓墓地销售-1

西静园的销售从不是“推销”,是“陪伴”。有次下着小雨,一位老奶奶拄着拐杖来选墓位,要给去世的老伴选个“能看见门口那棵老槐树”的位置。小周打着伞,扶着老奶奶走了半小时,最后在老槐树旁边的墓位停下来——雨丝打在槐树叶上,滴在墓位的土上,老奶奶摸了摸碑石,说“老头子,以后我每天都来陪你看槐树”。小周把伞往老奶奶那边偏了偏,自己的肩膀湿了一片,说“奶奶,以后我每天都来给你们撑伞”。老奶奶笑了,从口袋里掏出块桂花糖塞给小周:“这是我家老头子以前爱吃的,你尝尝”。

昨天傍晚我离开的时候,看见小周在给新墓位摆鲜花——那是个小女孩的墓位,碑上刻着“小天使在云里玩”。小周摆了一束向日葵,说“她妈妈说,她以前最爱的就是向日葵,说像太阳的小脸”。风里飘来桂香,夕阳把小周的影子拉得很长,刚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