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七点的风里还裹着松针的清苦,我站在长青园的入口处,看着陆续进来的人——有人抱着用布裹着的菊花,有人手里攥着皱巴巴的预约码,还有位阿姨举着手机问保安:“小伙子,我昨天预约的号在哪儿看啊?”风把她的白发吹起来,我忽然想起去年清明时这里的拥挤:碑区的小路堵得走不动,有人急着找碑位差点摔了跤,还有位老人因为排队久了犯了高血压。今年的园区却静了些,连鸟叫都比去年清晰。
其实长青园推出预约祭扫不是“麻烦事”,是把“安全感”提前放进了流程里。去年我跟着做园区服务的朋友帮忙,见过太多因为没规划而乱了阵脚的场景:有人凌晨四点就来排队,结果碑位在最里面的松柏区,走过去要二十分钟;有人带了一家五口来,却因为超过人数限制只能在门口等;还有人忘了带亲属证明,站在登记处急得掉眼泪。现在提前3天在“北京长青园骨灰林”公众号预约,其实是给彼此留了“缓冲带”——你可以选上午九点到十一点的“松风时段”,或者下午两点到四点的“夕阳时段”,每个时段控制在50人以内,这样碑区的小路不会堵,擦碑的时候不会有人挤着你,连跟亲人说话的声音都能沉进风里。

预约的步骤说简单也简单,打开公众号菜单栏第二行的“预约祭扫”,跳出来的淡绿色页面像春天的草地:填好逝者姓名、墓区编号,再选预约日期和时段,最后填上随行人数和身份证号——注意哦,每人最多带2位亲属,不是“嫌人多”,是怕碑前的空间太挤,连放一束花的地方都没有。提交之后会收到一条短信,里面有带二维码的预约凭证,到时候直接扫这个码进园,不用再排队登记。要是不会用手机的老人怎么办?园区门口有“便民服务台”,带着身份证和亲属证明,工作人员会帮着现场预约,桌上还放着温热的姜茶,怕老人站久了冷。

昨天我帮邻居张叔预约的时候,他盯着手机屏幕问:“预约了就能直接找到碑位吗?”其实园区早把“贴心”藏进了每一步:进园左手边有个导览屏,输入预约时填的墓区编号,就能跳出一条带箭头的路线——从入口走100米到松涛路,右转第三个岔口就是柏香区3排7号”,连路边的指示牌都换成了原木色,上面刻着“柏香区”三个字,旁边画了棵小松树。要是还找不到,园区里穿蓝马甲的志愿者会主动过来问:“需要帮您找碑位吗?”他们的口袋里装着创可贴、矿泉水,还有给小孩准备的小饼干——上次有个小朋友跟着妈妈来,蹲在碑前哭着要吃糖,志愿者从口袋里摸出块橘子糖,说:“阿姨这儿有,先给你留着,等跟奶奶说完话再吃。”
其实园区的“小心思”远不止预约这一件事。碑区的小路旁多了几个带遮阳棚的休息区,里面摆着木质长椅和便民箱——有纸巾、消毒湿巾,还有给老人准备的折叠轮椅;入口处的“思念服务站”能帮着免费打印逝者照片,要是你忘带鲜花,那里还有用松枝编的小花篮,10块钱一个,比外面买的塑料花更有温度;甚至连卫生间都换了自动感应的水龙头,怕有人手上沾了灰尘,拧不动水龙头。我昨天帮一位叔叔找碑位,他蹲在碑前擦照片上的灰尘,擦着擦着就哭了:“去年来的时候,这儿挤得我连蹲都蹲不下,今年能安安静静跟你说说话了。”风把他的哭声吹得很轻,吹过旁边的松柏,吹到更远的地方。
中午十二点,我坐在休息区的长椅上吃面包,看着一位阿姨抱着菊花从碑区走出来。她的预约码还贴在手机壳上,菊花的花瓣掉了两片,落在她的鞋尖。她坐下来喝了口姜茶,抬头对我笑: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