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菜市场里,阿婆的竹篮里多了几束嫩黄的雏菊,巷口早餐摊的豆浆桶上,已经贴出“清明特惠”的手写纸条——风里飘着艾草的香气时,通惠陵园的预约系统,也跟着热闹起来。
对于住在朝阳区的老住户来说,清明的“第一要务”,从来不是买多少纸钱,而是“抢”到通惠陵园的预约号。去年张阿姨因为晚了三天约,只能在陵园门口的梧桐树下坐了整整一上午,看着别人捧着鲜花进去,自己攥着旱烟袋直叹气:“我就想跟老周说句‘今年孙子考了双百’,咋就这么难?”今年可不一样了——3月16日早上8点,通惠陵园的公众号刚放出预约入口,张阿姨就举着手机凑到窗边(怕信号不好),跟着邻居李姐一步步点:“点这个‘清明预约’,填墓位号?哦对,老周的墓号是A区3排7号,去年我记在台历上了……”提交按钮点下去的瞬间,她攥着手机的手都在抖,直到屏幕弹出“预约成功”的绿色框,才长出一口气:“这下好了,4月2号上午10点,能跟老周好好唠唠。”
今年通惠陵园的预约周期比往年长了两天,从3月16日一直到4月7日结束,每天开放三个入园时段:8:00-10:00、10:30-12:30、13:30-15:30,每个时段限流500人。“主要是考虑到有些年轻人得周末才能过来,”陵园的王经理揉着发红的眼睛说,“昨天凌晨还有人在公众号留言,说‘加班到11点,能不能加个晚时段?’我们连夜调整了系统,把最后一天的时段延长到了16点,就是想让更多人能赶上。”

预约的方式也比去年“接地气”多了。除了公众号和官网的线上通道,陵园正门的服务中心特意设了“老人专窗”——戴着老花镜的志愿者小吴,每天要接待二十几个不会用手机的长辈:“陈爷爷昨天来的时候,手里攥着老伴的照片,说‘我记不住墓位号,只记得在樱花树旁边’,我帮他查了半小时档案,终于找到了。”要是实在没时间线上操作,还能打010-85763219的热线,工作人员会一步步帮着登记,最后把预约码发短信到手机上。昨天有个在外地的小伙子,特意打长途过来:“我妈身体不好,没法自己来,麻烦你们帮我约个4月5号的时段,我赶回去带她去。”小吴一边记一边说:“放心,我们给你留着。”

不过要想顺顺利利进园,有些“小规矩”可得记牢。首先是“三件套”不能少:身份证、预约码、墓位编号(要是代别人祭扫,还得带亲属的委托书)。陵园入口的核验通道旁,志愿者小周举着二维码牌子,每过一个人就提醒一句:“阿姨,您的预约码是1234,等下扫这个机器就行。”其次是“准点”——约了10点的时段,最好9:50到10:20之间到,超过15分钟系统会自动取消预约,得重新排队。“昨天有个小伙子睡过了头,10:40才来,急得直掉眼泪,”小周说,“我们帮他加了个11点的时段,才没让他白跑。”还有啊,今年陵园还是“无烟祭扫”,香烛、烧纸这些都不能带,门口的寄存处可以免费放,但出来的时候记得拿走——“去年有个阿姨把烧纸忘在寄存柜里,后来专门回来取,说‘这是我妈生前爱用的黄纸,得留着做个纪念’。”

昨天傍晚,我在陵园的银杏树下碰到刚祭扫完的林女士,她抱着一束白菊,衣角沾着草屑:“我妈走的时候,我在国外出差,没赶上最后一面。去年预约晚了,只能在门口拍张照片发朋友圈,说‘妈,我来看你了’。今年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