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的秋总是来得清透,街旁的银杏叶刚染成金黄,就有不少人攥着菊花往东边走——他们要去的通惠陵园,藏在朝阳区和通州区的交界里,是很多老北京人心里“离家不远的归处”。
很多人问通惠陵园的地址,其实一句话就能说清: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东。但要我说,比地址更管用的是“通惠河”这个路标——它就趴在通惠河的一条支流边上,当年郭守敬主持修的漕运河道,几百年来流着北京的烟火气,如今成了陵园最亲切的“邻居”。站在通惠河的桥上往东北看,能看见陵园的红墙,墙头上爬着几株野蔷薇,秋天结着小小的红果子,像谁挂上去的小灯笼。
说到找路,其实不用太担心,北京的公交系统早把“通惠陵园”织进了生活里。坐350路公交到半壁店站,下车往东边走,路边的梧桐树影里,会先看见一个蓝色的路牌,写着“通惠陵园方向”——路牌下面总躺着几只猫,懒懒散散地晒着太阳,要是你蹲下来摸它们的头,它们会翻个身,把肚皮露给你。再走500米,就能看见陵园的入口,木质的门楣上刻着“通惠陵园”四个大字,字是烫金的,却不刺眼,像晒了多年太阳的老家具,泛着柔和的光。

要是自驾的话,导航直接搜“通惠陵园正门”就行,沿着通惠河北路一直往东,过了半壁店桥,就能看见陵园的指示牌。门口的停车场是免费的,但周末祭扫的人多,得早点来——我上周六去,9点到的时候,停车场已经停了一半,门卫师傅笑着说:“再晚十分钟,就得停到村委会大院了。”停车场旁边有棵老槐树,树龄比陵园还大,树干上缠满了红丝带,都是来祭扫的人系的,风一吹,丝带飘起来,像一群红色的蝴蝶。
通惠陵园不大,但每一寸都藏着心意。走进门,第一条甬道种的是玉兰花,春天开的时候,满树的白花像堆了一层雪,连风都变得软乎乎的;第二条甬道种的是银杏树,秋天叶子黄了,像铺了条金毯子,踩上去沙沙响,像亲人在耳边说话。陵园中间有个小亭子,叫“通惠亭”,亭子里摆着几张石桌,石桌上刻着棋盘,常有老人坐在那下棋,或者晒晒太阳——有次我看见一位老奶奶,拿着块桂花糕,掰成小块放在石桌上,说:“我家老头子生前最爱吃这个,今天带给他尝尝。”风把桂花糕的香吹得很远,连旁边的松柏都跟着香起来。
还有个“记忆墙”,在陵园的西北角,墙上刻着逝者的名字和他们的“小标签”:“爱唱《贵妃醉酒》的王淑兰”“养了12条金鱼的李建国”“会做手擀面的张秀芬”——不是冷冰冰的“先考先妣”,而是活生生的人。墙根下种着二月兰,紫色的小花挤挤挨挨的,像给墙穿了件花裙子。有次我看见一个小姑娘,蹲在墙前,用手指摸着“爱画画的小宇”几个字,说:“哥哥,我画了新的漫画,给你看哦。”然后从书包里掏出画本,一页一页翻给墙看,阳光照在她脸上,眼泪亮晶晶的,却没有掉下来。
最后想说点实用的小提醒:陵园早上8点开门,下午5点关门,要是想多陪亲人一会儿,记得赶在关门前离开——门卫师傅会提前10分钟喊人,声音很轻,像怕吵醒了里面的人。门口的小超市能买菊花和香烛,价格比外面贵不了多少,老板是个穿蓝布衫的阿姨,要是你问:“阿姨,通惠亭怎么走?”她会放下手里的算盘,指着东边说:“顺着玉兰路走,第三个路口左转,就能看见——别着急,慢慢走。”
通惠陵园哪里是个“地址”啊,它是通惠河的水,是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