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里还裹着些槐花香,张阿姨攥着手机站在八宝山人民园陵园的入口,屏幕上是刚填好的预约信息——这是她今年第三次来祭扫,比往年多了一步“线上预约”的流程,却比从前更踏实。毕竟去年清明她六点就来排队,等了两个小时才进陵园,那天风大,吹得纸钱灰到处飞,她揉着发红的眼睛说“早知道这么挤,就改天来了”。而现在,她选了周六上午十点的时段,扫二维码进门时,连队伍都没排。
八宝山人民园作为北京老牌的公益性陵园,承载着太多家庭的记忆。从前每到祭扫高峰,入口处的队伍能延伸到百米外的马路上,有的家属带着折叠椅早早就来等开门,有的因为没赶上当天的限流额度,只能攥着纸钱站在门口叹气。2021年开始推行的“线上预约制”,其实是把“被动等时间”变成了“主动选时间”——陵园根据承载量设置了每日最大预约数,每个时段最多接待200人,这样既能避免人群扎堆带来的安全隐患,也能让每个来祭扫的人有更安静的空间。就像陵园的工作人员说的:“祭扫本来是件私密的事,我们想让每个家属都能好好和亲人‘聊聊’。”
预约的流程其实比想象中简单,连不太会用手机的长辈都能学会。打开“北京民政”官方公众号,点击底部菜单栏“民政服务”,找到“陵园预约”选项,就能看到八宝山人民园的预约入口。接下来选日期和时间段——早上8点到10点是传统高峰,要是想避开人流,可以选10点到12点或者下午1点到3点的时段。填信息时要注意,每个预约最多关联3个身份证号(对应3位祭扫人员),因为陵园实行“一人一证”的实名制管理,确保每笔预约都能追溯。提交后,手机会立刻收到带二维码的预约凭证,不用截图保存,到陵园时直接扫手机里的凭证就能进。上周遇到一位姓陈的叔叔,他说第一次预约时怕操作错,特意让女儿在旁边教,结果“5分钟就搞定了,比去银行取钱还简单”。
预约制也有一些“小规则”需要留意。比如临时有事来不了,得提前24小时在公众号里取消预约,不然连续3次“爽约”会被限制未来30天的预约资格——这不是“惩罚”,而是为了把名额留给真正需要的人。还有,祭扫时不能带明火、纸钱或香烛,陵园入口处有免费的菊花领取点,要是忘了买花,可以去领一束新鲜的白菊或黄菊。其实比起烧纸钱的烟雾,摆一束带着晨露的花,反而更符合现代人“文明祭扫”的理念。陵园里的“追思墙”是个很暖的设计——要是想写点什么给去世的亲人,不妨去那里写下几句话,粉色的便签纸贴在墙上,风一吹就轻轻晃动,好像亲人在轻轻翻看着。

上周末离开时,遇到一位阿姨在追思墙前写留言,她的字有点歪,却写得很认真:“妈,我用预约制来的,没排队,领到了菊花,你看,花还开着。”风把便签纸吹起来一点,又轻轻落下。其实预约制从来不是“冰冷的规则”,而是用更温柔的方式,守住那些关于爱的记忆。就像张阿姨说的:“以前来祭扫,满脑子都是‘赶紧排队’‘赶紧烧纸’,现在能坐下来,好好看看父亲墓前的青草,好好说说话——这样的祭扫,才是真的‘想念’。”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