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末陪朋友去昌平的长青园骨灰林看墓地,车刚开进园区,满坡的侧柏就把暑气挡在了外面,青砖小径弯弯曲曲通向深处,风里裹着松针的清苦味儿,倒比市区的陵园多了几分野趣。工作人员热情地领着我们往西边走,指着一排刻着莲花纹的石碑说:“这排刚开的,每平米比正规区便宜三千,好多客户都是冲着性价比来的。”可朋友突然停下脚步,拽了拽我袖子,压低声音说:“我早上查了,这片区好像是村里的地,没批殡葬手续——是不是小产权?
朋友的疑问,其实戳中了很多买墓人的痛点。常有人问我:“小产权墓地到底是什么?”说穿了,就是墓地所在的土地“身份不正”。比如长青园里有些边角区域,原本是村集体的林地或耕地,没经过民政部门审批转为殡葬用地,也没拿到国土部门的国有土地使用证,开发商或者村里就直接圈起来划成墓位卖了。你以为买的是“永久墓位”,其实本质上是“租”了块集体土地——可集体土地是不能买卖给非本村村民的,更别说用来做经营性墓地了。

说到小产权墓地的风险,我见过最让人难受的例子是去年春天。有位阿姨哭着来找我,说三年前买了长青园西边的小产权墓,今年村里突然下通知要“复耕还林”,限半个月内迁走。阿姨抱着老伴的骨灰盒找开发商,当初的销售点早就换成了卖建材的小店;找村里,村主任说“合同是跟开发商签的,跟我们没关系”。最后阿姨只能把骨灰暂时存到殡仪馆,每晚看着骨灰盒掉眼泪:“我当初就是图便宜三万块,没想到让老伴连个安稳地方都没有。”还有更隐蔽的风险——有些小产权墓会模糊“使用年限”,销售拍着胸脯说“永久使用”,可实际上,哪怕是正规经营性墓地,使用年限也只有20年一续;小产权墓连“续期”的资格都没有,哪天政策一变,墓位可能就成了“无主地”。
其实要避开小产权墓地的坑,就记好“看两证、查编号”六个字。正规经营性墓地必须有两个证:民政部门颁发的《殡葬服务许可证》,和国土部门的《国有土地使用证》——长青园的正规墓区就在进门左转的“柏香苑”,那里的每块墓位都有统一的备案编号,扫碑后面的二维码就能查到土地手续。要是销售跟你说“证在办”“便宜就是因为没证”,赶紧转身走——身后事的安稳,从来不是“省点钱”能换回来的。
那天从长青园出来,朋友站在门口的银杏树下给家里打视频:“妈,我问清楚了,正规区的墓虽然贵点,但有证,以后不会有麻烦。”风把银杏叶吹得沙沙响,我望着远处的墓区,想起一位老人说过的话:“买墓不是买块地,是买个‘安心’——让去世的人有处落脚,让活着的人有处念想。”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