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下楼买豆浆,碰到小区的李阿婆拎着个洗得发白的蓝布袋子,里面装着两束裹着玻璃纸的黄菊花。她拽住我的袖子,眼角的皱纹里浸着点急:“小囡,你常玩手机,晓得现在去金山陵园还得预约不?去年冬至我跟女儿抢了三天才约上,现在怕又摸不着头脑。
李阿婆的疑问,其实是最近社区里不少老人的共同困惑。我特意翻了“金山民政”刚更新的公告——从2024年3月起,金山陵园的预约规则做了“弹性调整”:非高峰期(平常工作日、周末非祭扫旺季)不用预约,带好身份证就能直接进园;但到了清明(节前10天至节后3天)、冬至(节前7天至节后2天)这类祭扫高峰,还是得提前1-3天在公众号上约时段。比如今年清明,预约通道3月25日就开了,每天分9:00-11:00、13:00-15:00两个时段,每个时段放500个号,就是怕人挤人不安全。
“那预约要填啥呀?我眼神不好,怕输错字。”李阿婆凑过来,手指戳着手机屏幕。我顺着她的手点了点:“其实简单,打开‘金山民政’,点‘便民服务’里的‘陵园预约’,填你的身份证号、手机号,还有叔叔的墓位编号就行——忘了编号也没关系,公众号里有‘墓位查询’,输叔叔的身份证号就能调出来,实在不行去陵园门口服务台,工作人员会帮忙查。对了,每个预约最多带2个家人,小孩不用算名额。”

说到陵园里的变化,李阿婆更关心:“以前进去找墓位要绕半小时,现在有啥方便的?”我想起上周陪朋友去的场景:“入口有志愿者举牌子引导,轮椅和婴儿车能免费借,休息区多了直饮水点,连自动售货机都有——你带的温水喝完了,直接买瓶矿泉水就行。还有啊,现在不让烧纸钱,建议带鲜花或者绢花,门口有免费的环保袋,装菊花正合适。”
昨天傍晚碰到李阿婆,她举着手机晃了晃,屏幕上是“预约成功”的界面:“你瞧,我跟女儿一起约了后天上午的号!我还装了盒桂花糕,是他生前最爱吃的,以前总说‘阿妹,这糕甜得像你年轻时候的辫子’。”风里飘来桂花香,她的布袋子口露出半朵菊花,花瓣上还沾着晨露。

其实预约从来不是目的,只是让这份牵挂更顺畅一点。就像李阿婆说的:“我学预约不是为了赶时髦,是想不用慌慌张张地挤在门口等,能慢慢走到他跟前,把这一年的事儿——比如孙子考上大学、我学会了用智能手机——都跟他唠唠。”金山陵园的树影里,藏着太多这样的家常话,那些被布袋子装着的菊花、被反复练习的预约步骤、被记在心里的墓位编号,都是最暖的心意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