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两周,我陪朋友小夏去昌平选墓地。她爸爸走得突然,临走前说想找个“能看见树、能听见鸟叫”的地方。我们查了好几个陵园,最后定了中华永久陵园——倒不是因为名字听起来大气,是电话里的工作人员说“你们来看看,园区里的桃树快开花了”。

到了陵园才知道,这里的墓地价位跨度比想象中大。接待我们的王姐拿了本翻旧的价目表,指着页面说:“最基础的生态树葬3万起步,就是把骨灰埋在树下,立个刻着名字的铜牌;要是想要传统立碑,位置好点的——比如靠近中轴线能看见远处山景的,得15万往上,贵的还有20多万的定制墓。”小夏蹲在树葬区的桃树下,摸了摸树干上的铜牌,轻声问:“那这个树葬,以后我能来浇浇水吗?”王姐蹲下来跟她平视:“当然能,我们会帮着照看,但你要是想来,随时开门,园区的柏油路一直通到树底下。”

中华永久陵园墓地价位-1

后来跟着王姐逛园区,才慢慢摸清楚价位背后的“门道”。首先是地理位置——中华永久陵园在昌平十三陵边上,背靠着天寿山,前面有片人工湖,风一吹湖水泛着碎光。王姐说:“这儿离市区就40分钟车程,周末来祭扫不用堵在京藏高速上,很多家属就是冲着交通方便选的。”然后是墓型的材料和工艺——那些15万以上的立碑,用的是山东产的芝麻白花岗岩,王姐敲了敲碑身:“你听这声音,脆得很,密度高,十年八年都不会风化。刻字是老石匠手工雕的,连‘福’字的纹路都比机器喷的更有温度。”还有隐形的服务——王姐指着路边的监控说:“我们的管护队是24小时值班的,不管是碑身裂了条缝,还是墓前的草长得太高,打个电话半小时内就有人来修。管理费也实在,就收墓价的1%每年,比如10万的墓,一年才1000块,管终身。”

小夏本来纠结要不要选更贵的定制墓,后来逛到桃树林旁边的立碑区,突然停下脚步:“就这儿吧。”那是个12万的立碑,旁边的桃树已经冒出花苞,阳光穿过枝桠洒在碑面上。她说:“我爸生前最喜欢在阳台种桃树,每年夏天都要摘桃子给我吃。以后我来祭扫,就能坐在桃树下跟他说话,像以前一样。”王姐笑着记下来:“行,我帮你留着这个位置,等桃花开了给你发照片。”

中华永久陵园墓地价位-2

离开的时候,风里已经有了桃花的香气。小夏抱着爸爸的照片,说:“原来选墓地不是买块石头,是买个能安心想他的地方。”中华永久陵园的价位不算最低,但每一分钱都落在实处——比如不会风化的石材,比如24小时的管护,比如能闻到花香的园区,比如工作人员把“家属的心意”当回事的态度。

其实选墓这件事,从来不是越贵越好,关键是合心意。就像小夏说的:“我爸要的不是多贵的碑,是能看见树、能听见鸟叫的地方。”而中华永久陵园刚好给了这样的选择——从3万的树葬到25万的定制墓,每一种价位都对应着一份具体的心意,一份往后每一年的念想。毕竟,给亲人选的从来不是墓地,是往后岁岁年年的牵挂,贵点,也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