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里还裹着松针的清苦,沿着西五环往万安山走的路上,总能看见攥着白菊的人——每年春深或秋凉时,不少人都会念叨:现在去万安公墓,到底要不要预约啊?

其实答案藏在园区的“小心思”里:目前万安实行“预约+现场登记”的双轨制。换句话说,高峰时段(清明、冬至,或是周末上午)建议提前约,免得排队等太久;要是平常工作日、下午或人流少的时候来,直接带身份证现场登记也能进。预约渠道不复杂,微信搜“北京市万安公墓”公众号,点底部“祭扫预约”填信息就行,或者打010-62591443电话确认——毕竟谁都不想让思念卡在“能不能进”的环节上。

上周陪邻居张阿姨去,她提前三天在公众号约了上午十点。到门口时,志愿者笑着接过她的预约码扫了一下,又帮她扶了扶手里的非洲菊:“阿姨慢点儿,里面刚扫过地,不滑。”园区的主路还是上世纪的柏油路,两边的侧柏枝桠上系着旧黄丝带,风一吹就晃,像在跟老熟人打招呼。张阿姨站在碑前,把花轻轻放下,摸了摸碑上的名字:“老头,我带了你爱喝的茉莉花茶,温的。”旁边的保洁师傅路过,特意放轻了扫帚声——连风都慢了半拍。

要提醒的是,不管预约还是现场来,都得带好身份证;宠物不能进,怕惊扰了园区的安静;烧纸、放鞭炮这些旧习惯就别留了,园区有免费的电子蜡烛和鲜花兑换点,换一束白菊或者系条黄丝带,比烟火更能留住心意。要是真忘了预约,也不用慌——门口的登记处有工作人员引导,填个姓名、电话就行,顶多花两三分钟,不会让你站在太阳底下着急。

万安公墓现在去用预约吗-1

昨天遇到位没预约的叔叔,拎着一盒稻香村的点心站在门口,说“我家老太太生前就爱这口,忘了今天周末人多”。工作人员赶紧接过他的袋子,笑着说“跟我来,我带您找车位”。叔叔跟着走的时候,回头跟我说“你看,这地方没那么多规矩,人心都是热的”——可不是嘛,园区里的杏树刚结小果子,保洁阿姨正帮着搭防鸟网,看见我们路过,还递过来一颗青杏:“尝尝,酸得很,跟去年一样。”

万安公墓现在去用预约吗-2

离开的时候,太阳照在门楣上,“万安公墓”四个字泛着暖光。门口的志愿者在给小朋友系红领巾,小朋友说“我要给爷爷送小红花”,志愿者说“那你可得选最红的——里面的月季开了,我帮你摘一朵”。风里飘着月季香,还有远处传来的鸟叫,预约码的数字早就在手机屏上灭了,可那盒点心的香气、张阿姨的轻声絮语,还有小朋友的笑声,都落在了柏树下的泥土里——就像所有没说出口的思念,悄悄钻进了树根里,跟着年轮一起,慢慢长。

其实大家怕的从来不是预约本身,是怕“麻烦”打碎了心里的仪式感。可万安的好,就好在把“麻烦”变成了“温柔”:预约是给高峰的缓冲,登记是给意外的兜底,连园区的风都带着温度——就像昨天那位叔叔说的,“只要能来看看她,多走两步路算什么?”

万安公墓现在去用预约吗-3

风又吹起来了,裹着松针的清苦和菊香。远处的碑前,有人在放音乐,是《天涯歌女》的调子——那是老人们爱听的歌,音符飘在柏树林里,绕着枝桠转了个圈,又落在了某块碑的角上。预约码的数字再亮,也亮不过那束放在碑前的非洲菊;登记本上的名字再多,也多不过风里飘着的思念。

说到底,万安的门,从来没关过——它等着的,是每一个带着心意来的人,不管有没有预约,不管是清晨还是黄昏,不管手里拿的是花、是点心,还是一句没说出口的“我想你了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