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的深秋总带着点温凉的诗意,银杏叶飘成金雨时,不少人会在踏秋途中想起:若有一天归处能融于这样的自然,该多好。近年来,“花坛葬”这个词慢慢走进北京人的视野——不是冰冷的墓碑,而是把骨灰藏进花坛下的松软土壤,来年春末夏初,满坛的花簇攒着开起来,连风里都裹着思念的温度。
说到北京的生态葬,八达岭人民公墓是绕不开的名字。它坐落在八达岭长城脚下的山坳里,背倚黛色青山,前有大片的松柏和国槐遮阴,连空气里都带着松针的清苦味儿。作为北京较早推行生态葬的公墓之一,这里的花坛葬可不是“简单埋了”的潦草——每个花坛都是园艺师精心设计的,种着月季、菊花、八宝景天这些耐活又鲜亮的花,花株之间留着刚好的空隙,既不会太挤,也不会显得空荡。花坛边嵌着浅灰色的石头路,方便家属走动,旁边还立着小牌子,写着“花里的思念”,字是软笔写的,带着点温温的劲儿。
最受关注的“价格”问题,其实这里说得挺明白。八达岭的花坛葬分两种情况:一种是“集体花坛葬”,每年清明或冬至前后统一举办仪式,几十户人家一起,大家捧着骨灰盒,跟着工作人员把骨灰放进花坛下的降解容器里,再盖上土、铺层花肥,最后一起浇杯水。这种的费用大概在3000到5000块,包含降解容器、第一年的花坛维护费,还有仪式上的鲜花和简单主持。另一种是“家庭专属花坛葬”,可以选靠近小路或者向阳的位置,花坛边上能加一块定制的小铜牌——刻上逝者的名字、出生年月,或者一句短话(爱如花期,岁岁年年”)。这种的费用大概在8000到12000块,除了集体葬的那些服务,还多了“专属位置选择权”和“定制纪念牌”,之后每年的维护费大概200到300块,主要是浇水、施肥、换花苗的钱。
我曾碰到一位常来的张阿姨,她蹲在花坛边摘月季,花瓣上还带着晨露。她说老伴去年选了这里的集体花坛葬,“以前我总觉得,没个墓碑就像‘没根儿’,可上次来的时候,正好赶上花开,红月季开得跟他以前种的一样。我蹲这儿摸花瓣,突然就觉得,他没走,就是变成花了。”还有对小夫妻,带着父母来考察,小伙子指着花坛跟爸妈说:“您看,这儿多好,以后我们来扫墓,不用搬着沉重的供品,带束鲜花就行,或者给花浇浇水,就像跟你们唠家常。”老人摸着花坛边的石头,点头笑:“行,比买块大墓碑强,省钱还环保。”
关于“身后事”的选择,从来不是“贵的就是好的”。八达岭人民公墓的花坛葬,把“入土为安”换成了“入花为安”——没有昂贵的石材,没有占地方的墓碑,却用满坛的花,把思念养得鲜活。价格是实在的,心意是暖的,就像那些每年准时开放的花,不管过多少年,都能给来扫墓的人,递上一朵带着温度的“念想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