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松针的香气,我陪 Aunt 找陵园那天,她攥着父亲的旧照片反复说“得找个能听见鸟叫的地方”。后来站在归山陵园入口,阳光穿过柏枝洒在青石板上,她突然松了手,照片角蹭过袖口,轻声说“就是这儿了”。
说起归山陵园的位置,其实藏在昌平区十三陵镇的浅山脚下——不是那种偏远到找不到路的深山,而是刚好挨着燕山余脉的一道缓坡。往南走两公里是十三陵水库的下游溪流,清浅的水顺着石缝流进农田,偶尔能看见白鹅扑棱着翅膀掠过;往北约摸十分钟车程能到明十三陵的神道遗址,石象生的影子还映在荒草里,倒让这片山多了几分历史的沉定。周围没什么高楼,目之所及都是连片的侧柏和洋槐,连风穿过去都带着股湿润的草木味,像刚拆封的茶叶罐,清苦里裹着甜。我第一次来的时候查过坐标,具体是昌平区十三陵镇黄泉寺村北,可真到了才发现,这个“黄泉寺村北”不是生硬的门牌号码,是顺着村道往里走,看见“归山陵园”的木牌时,刚好拐过一道爬满牵牛花的篱笆墙,墙根还摆着村民晒的干辣椒,红得透亮。
如果是自驾过来,路线其实比想象中顺——顺着京藏高速往北,到昌平西关出口下了高速,转怀昌路再走个五六公里,看见“十三陵镇”的蓝底白字路标后往左拐,沿着黄泉寺村的村道一直开就行。沿途会经过几户种桃的农户,院墙上挂着“自家桃 10 块钱三斤”的纸牌,桃叶上的露珠还没干;再往前一点,能看见村口的老槐树,树洞里塞着小朋友丢的玻璃弹珠,树底下摆着卖矿泉水的塑料筐,老板坐在小马扎上打盹,听见车声才抬头笑:“归山是吧?往前再开两百米。”要是担心找不到,直接导航搜“北京归山陵园”,定位准得很,连老槐树的位置都标得清清楚楚。
要是坐公共交通,也有方便的路线。先乘地铁昌平线到十三陵景区站,从A口出来往东北方向走三百米,就能坐上昌32路公交——这趟车像串起村镇的线,绕着十三陵镇转,每站的名字都带着烟火气:“大宫门”“悼陵监”“黄泉寺村”。到“黄泉寺村”站下车,往村里走个五分钟,看见路边立着“归山陵园”的棕色指示牌,顺着箭头走,就能听见柏树林里的鸟叫。我上次陪邻居张阿姨坐公交过来,她攥着老年卡,一路上跟司机师傅唠家常:“我家老头以前就爱来十三陵钓鱼,现在倒好,直接住这儿了。”下车的时候,师傅还特意提醒:“阿姨慢点儿,村口的樱桃熟了,能买两斤给叔叔摆上。”

其实归山的地址之所以让人记牢,不只是因为好找,更是因为这地方“活着”——园区里不是一排一排整齐得像队列的墓碑,而是把墓穴藏在松树林里,每块墓碑旁边都留着半平方米的空地,家属可以种点小花或者香草。去年春天,Aunt 在父亲的墓旁种了株二月兰,今年再去,蓝紫色的花串都快爬到碑顶了,风一吹,花瓣飘到旁边的“纪念林”里——那片林是园区专门留的,家属可以认养一棵树,每棵树上都挂着小牌子,写着“父亲的橡树”“母亲的海棠”“爷爷的香椿树”。有次我看见一位穿藏青色外套的老人,蹲在树底下给香椿树浇水,水桶是旧的,桶底有个小破洞,漏出来的水把泥土泡得软软的。他抬头看见我,笑了笑:“我爷爷以前在老家种香椿,每年春天都给我摘嫩芽炒鸡蛋。现在我给这树浇水,就像给爷爷的香椿树浇水一样。”

那天离开归山的时候,夕阳把整个园区染成了暖金色,Aunt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