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北京,提到给亲人选“身后之所”,很多人会想起九公山长城纪念林——那座藏在怀柔深山里、抬头就能看见长城烽火台的纪念园。最近两年,我身边有不少朋友问起它:“九公山的墓地是永久性的吗?不会像有些公墓那样,20年就要续期或者搬走?

要回答这个问题,得先把殡葬行业的“规则”说透。国家《殡葬管理条例》里明确,经营性公墓的墓穴使用权一般是20年一个周期,但这“20年”不是“到期收回”的红线,更像“服务周期”——就像你买了房子要交物业费,墓地的20年是“使用权续期”的节点,只要按时缴纳少量管理费(通常每年几百块),使用权就能继续。很多人误解“20年”是“有效期”,其实是把“服务周期”和“所有权”搞混了。

九公山长城纪念林墓地是永久性吗-1

但九公山和普通公墓最大的不同,在于它是北京“生态纪念林式公墓”的代表。这里没有传统公墓密密麻麻的石碑,更多是把逝者骨灰安葬在银杏树下、月季花丛里,或是做成与自然融合的艺术纪念位——比如一棵老槐树的树穴里埋着骨灰,树旁立一块小巧的铜牌刻着名字;或是一片玉簪花境下,用鹅卵石圈出专属区域。这种“入土为林”的模式,本身就和“永久性”更贴合:树会逐年长大,花会年年盛开,只要这片林地还在,纪念的载体就不会消失。更关键的是,九公山是2004年经北京市民政局批准的正规经营性公墓,资质齐全,运营19年从未有过“跑路”或“违规”的争议,这是它能长期稳定的基础。

我有个闺蜜去年在九公山给父亲选了树葬,选的时候她追着工作人员问“永久性”的问题。对方说:“我们这儿的生态纪念位,只要您后续交养护费(主要用于树的浇水、修枝,或者纪念牌维护),就能一直用下去。毕竟我们做的是‘纪念林’,林子在,位置就在——您看山上那片松树林,种了快20年,现在都成林了,最早安葬的逝者家属还每年来浇树。”闺蜜说,她选九公山不是冲“永久”的承诺,是看见那棵老槐树时突然觉得:“爸爸爱种树,埋在树下,比立块碑更像他的家。”

其实九公山的“底气”还藏在它的“根”里——它背靠长城,周围是北京生态涵养区,土地性质是合法的经营性公墓用地,而且正好踩中了国家“节地生态葬”的政策导向。从2016年开始,国家就一直在推广生态葬(树葬、花葬、草坪葬),九公山的模式刚好符合“少占地、融自然”的要求,政策支持意味着它的运营不会突然“断档”。我特意查过,北京市民政局每年都会公示合法公墓名单,九公山连续10年都在名单里,这是最实在的“稳定保障”。

上周陪闺蜜去九公山,沿着石板路往上走,两边的银杏树叶正黄,风一吹像撒了满路碎金。她蹲在父亲的树穴旁,摸了摸刻着名字的小铜牌,转头跟我说:“你看这树,去年才到我肩膀,今年都比我高半头了。等我老了,我孙子来,还能指着树说‘这是你太爷爷种的’。”那一刻我突然懂了,大家问“永久性”,根本不是问“土地使用权多少年”,是问“我的记忆能在这儿存多久”——而九公山的生态模式,正好把“记忆”和“自然”绑在了一起:树在,花在,长城在,记忆就不会消失。

还有一点很重要,九公山是“经营性公墓”但又不止是“公墓”。它的园区里没有密集的石碑,取而代之的是银杏林、月季园、松柏林,每片林子都有自己的名字:“长城松”“银杏忆”“花语苑”。工作人员说,他们设计的时候就想“让纪念变成自然的一部分”——比如树葬是把骨灰和着泥土埋在树坑里,等树长大,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