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桂香钻进衣领时,总有人攥着一束白菊站在思亲园的铁门前——要么是来早了,望着还没拉开的门闩发呆;要么是赶晚了,看着正在落锁的工作人员红着眼眶。对于把思念熬成日常的人来说,“开放时间”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,是能摸到的“可以见你的时候”。

思亲园的日常开放时间是早8点到傍晚5点,从春末的紫藤爬满廊架,到秋深的银杏落满甬道,这个钟点像根浸了温水的线,串起了无数人的牵挂。常有人问,“为啥不把时间设得更长?”工作人员笑着说,“清晨的陵园要等晨露干,不然碑前的青苔会滑;傍晚的风要等夕阳沉,不然晚归的人会慌——这时间,是跟着太阳和人心走的。”夏天的太阳爬得急,陵园会悄悄把开门时间往前拨15分钟,到7点45分;冬天的风裹着寒气,闭园时间就往后收15分钟?不,是提前到4点45分——不是催着人走,是怕天黑得太快,摸黑找碑的人会摔着。有次冬天我晚到,刚把花放在碑前,穿藏青制服的大姐就递来一杯热姜茶,“天凉,喝口暖的,我等你说完再锁门。”

清明和冬至是思亲园最“热闹”的时候。这两个日子的开放时间会拉长到早7点到晚6点,门口的红色引导牌上写着“今日延长开放”,旁边的志愿者捧着热乎的矿泉水——不是卖的,是给拎着大包菊花的人递一瓶。去年清明我在园里碰到个老太太,攥着一盒桃酥站在碑前,说“我儿生前最爱吃这个,怕来晚了卖完,凌晨4点就起来排队”。志愿者蹲在旁边帮她把桃酥摆成小堆,说“阿姨,您慢慢说,我们晚点儿下班”。那天的风里飘着菊花香,还有广播里的轻音乐,连往来的脚步声都轻得像落在花瓣上——原来最热闹的日子,也是最温柔的。

要是赶在闭园前10分钟才到,别急,工作人员不会催你。他们会站在不远的树底下,望着你把花摆正,把想说的话说完,再轻声提醒“天要黑了,路上慢点儿”。但最好还是提前一点——不是怕锁门,是怕你跑得太急,没来得及摸一摸碑上的名字,没来得及闻一闻碑边的兰草。还有些小提醒要记着:要是带了孩子,别让他们跑太远,陵园的小路弯,容易摔;要是想烧纸,还是换成鲜花吧,碑前的石槽里有免费的小花盆,种着四季青,比纸灰更长久。

思亲园陵园 开放时间多会-1

其实啊,思亲园的开放时间从来不是“规定”,是一群人把“想念”折成了具体的模样。你来得早,有晨露陪你读碑上的字;来得晚,有夕阳替你暖一暖手背;哪怕赶在节假日的人潮里,也有双温暖的手,帮你扶稳被风刮歪的花束。总有人问“多早来合适?”“多晚走行不?”其实答案很简单——只要你带着心意来,早一点的风、晚一点的光,都是思亲园给你的“额外温柔”。毕竟,想念从来没有“过期时间”,而那些写在牌子上的数字,不过是想告诉你:“我在这里,等你把牵挂放好。”

思亲园陵园 开放时间多会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