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北京选一块合适的墓地,对很多家庭来说像找“城市里的安息之所”——既想离市区不算太远,方便往后追思;又想环境能衬得上故人的清净;最好还有点人文温度,不是冷冰冰的墓碑堆。位于昌平的景仰园陵园,常被老北京人提起来,说它“像把公园搬来了墓地”,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?

景仰园的位置选得很巧,在昌平十三陵风景区的边缘,背靠着天寿山的余脉,旁边就是蟒山森林公园。第一次去的时候是秋天,车刚开进园区,就能闻到松针混着槐花香的味道——路两边的油松栽了有十几年,树冠罩着柏油路,阳光漏下来成了碎金片。园区里没有那种密密麻麻的墓碑,反而留了很多空地种银杏、月季,还有个小湖叫“静逸湖”,湖边的柳树垂到水面,风一吹,涟漪把墓碑上的照片都晃得软乎乎的。有次遇到一位阿姨在湖边擦墓碑,她说:“我家老头生前爱钓鱼,选这儿就是想让他‘接着钓’,你看这湖水里有小鱼,他肯定高兴。”

最让人觉得“有人情味”的,是景仰园的“主题区”。老兵苑”里,很多墓碑上都别着用透明盒封好的军功章——有位抗美援朝的老战士,家属说他生前最骄傲的就是“跨过鸭绿江”,工作人员特意帮着把军功章固定在墓碑旁,每年清明都有小学生来敬队礼。还有“杏坛苑”,是给教师留的区域,一位教了四十年语文的老教师,他的学生每年来都会放一本《唐诗选》,说“老师生前总说,诗是活的,得常翻”。服务也不敷衍,园区有免费的“净碑服务”,工作人员带着软布和清洁剂,帮家属擦去墓碑上的灰尘;如果家属没时间,还能预约代放鲜花——有次看到一位工作人员给老阿姨的先生放黄菊,说“阿姨上次说,老伴生前嫌白菊太素,就爱黄菊的暖”。

北京较好的墓地景仰园陵园怎么样-1

身边几个朋友的家人葬在这儿,反馈都很实在。邻居张阿姨的父亲去年走的,选了湖边的位置,她每周六早上都去,带一杯父亲生前爱喝的茉莉花茶,坐在石凳上“唠嗑”:“今天早市黄瓜便宜,我买了两根,你生前爱腌黄瓜,等下给你摆两根。”同事小琳的奶奶是广场舞队队长,选了银杏林旁的位置,小琳说:“奶奶第一次来就喜欢,说银杏叶黄的时候像跳舞的裙子,现在每次来,都能看到银杏叶落在墓碑上,像奶奶在打招呼。”还有位做医生的朋友,母亲是护士,选了松林区,他说:“我妈生前总说‘松针的味道能安神’,现在每次来,闻着松味就像回到小时候,她在厨房熬粥,我在客厅写作业。”

北京较好的墓地景仰园陵园怎么样-2

其实北京人选墓地,说到底是选“归根的地方”——不是要多豪华,而是要“像家”。景仰园没做夸张宣传,就凭着这股“把故人当家人”的劲,成了很多人的选择。它不像传统墓地那样冷硬,反而像个藏在公园里的“家”,让活着的人想起故人时,不是难过,而是会笑:“哦,ta在那儿,过得挺好的。”风里有松针味,湖里有涟漪,墓碑旁有鲜花,这样的地方,大概就是北京人心里“最好的墓地”的样子吧。

北京较好的墓地景仰园陵园怎么样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