沿着昌平十三陵的神道往北走,过了刻着“神功圣德碑”的石亭不远,就能看见景仰园公墓的入口——青灰色门楣上鎏金的“景仰园”三个字泛着温光,背后是层叠的燕山余脉,松涛裹着山风灌进衣领,连空气里都飘着松脂的清苦。这地方离市区得开一小时车,却总有不少人来选墓,大抵是看中了这份“藏在皇陵边的安静”。
说起景仰园的价格,没有统一数,得看墓位类型和位置。最常见的传统立碑用深灰花岗岩,刻着莲花或松鹤纹样,1到1.5平米的尺寸,价格在12万到20万之间。上礼拜陪邻居张阿姨咨询时,销售姑娘指着主路旁边的立碑说:“这个碑面抛光亮,下雨不沾泥,16万,老客户介绍能减5000,还送大理石供桌。”张阿姨摸了摸碑身问能不能再便宜,姑娘笑着指西边:“边缘那排14万,但得走两分钟才到。”

位置是价格的“关键变量”。靠近中心花坛或主路的墓位,走路方便又晒得到太阳,比边缘贵3到5万;挨着山体或有银杏环绕的“景观位”,比如能瞥见明楼一角的,价格能到25万以上。定制墓型更贵,用汉白玉做碑身或加小石狮的“私人款”,没30万下不来。另外还有管理费,每年800到1200块,十年一交,得提前算进预算。
选墓时除了价格,更要在意“合心意”。张阿姨最后选了靠松树的立碑,不是因为便宜,是销售说“这排早上晒太阳,下午有松树挡着不热”——她老伴活着时就爱坐在阳台晒暖。还有些细节得问清楚:产权是经营性的20年可续,园区有没有24小时监控,保洁多久扫一次地,没车的话有没有直达公交,这些比价格更影响以后扫墓的方便度。
走出景仰园时,张阿姨攥着资料抬头看云:“我不在乎贵万八千,只要他住得舒服。”风里飘来松针味,远处有鸟叫,忽然明白人们选这儿的原因——不是价格,是站在这儿能想起和逝者一起逛过的十三陵、吹过的山风,能轻轻说“我给你找了个晒得到太阳的地方”。

景仰园的价格不算便宜,但当你站在松树下,看阳光穿过枝叶洒在碑面,摸着光滑的碑身,会觉得这份“舒服”比价格重要。毕竟对逝者最好的告别,从来不是花了多少钱,而是给他们找了个“能装下回忆”的地方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