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凉得快,早上出门哈气都能凝成白雾,昨天陪妈妈翻箱倒柜找外公的祭扫登记证,她边翻边念叨:“去年去天山陵园的时候,你舅舅留了陵园的电话,现在想问问今年祭扫要不要预约,怎么找不着了?”我放下手里的文件夹坐下来——其实不是找不到,是她换了新手机,旧号码没导过来。
说起天山陵园,住在京北的人大多不陌生。它坐落在燕山余脉的缓坡上,背靠着黛青色的山,前面是片开阔谷地,春天梨花开得漫山白,秋天银杏叶铺成金毯,风里都带着松针的清苦。园区规划得很贴心:主路宽得能错车,松柏成荫;支路有石凳,走累了能歇;每个区入口都有“梅香区”“竹韵区”的标识,去年找外公的穴位,没费十分钟就找到了。
帮妈妈找电话时,我先开天山陵园官网——首页下方“联系我们”板块有办公电话,还有工作时间:周一到周日8:00-17:30,节假日不休息。下面还有“在线咨询”按钮,客服说电话占线可以留言,1个工作日内回电。后来我又搜微信公众号,在“服务中心”菜单里找到“联系电话”,号码和官网一样,备注里写着:清明、冬至等祭扫高峰建议提前3天通过公众号预约,避免现场排队。

其实之前我跟天山陵园工作人员打过交道。去年清明前咨询外公墓穴续费,接电话的姑娘声音甜甜的,先问清墓穴编号,详细说流程:可以带身份证和墓穴证去办公室,也能公众号在线支付,还提醒我保存支付凭证。挂电话时她加了句:“清明那天人多,提前半小时到,门口有临时停车场。”后来去的时候果然没堵,工作人员引导停车,很顺利。
妈妈把我写在便签上的号码贴在手机背面,笑着说:“还是你们年轻人会找。”我教她点公众号的“联系我们”:“要是电话占线,就用在线客服,不用等。”她凑过来盯着屏幕,念叨:“去年去的时候,门口工作人员还帮我拿了瓶水,说天热别中暑。”
那天晚上,妈妈给舅舅打电话,说找到了天山陵园的电话,舅舅在那头说:“我上周刚联系过,问了生态葬的事,工作人员跟我讲了好半天政策,说现在有树葬和花葬,环保还省钱。”妈妈听着点头,挂了电话跟我说:“你舅舅想把你外婆的骨灰迁去生态葬区,说这样更安静。”我想起园区里的生态葬区,种着一排一排的小松树,每棵树下都有个小小的石碑,刻着名字,风一吹,松针沙沙响,像在说话。

其实找天山陵园的电话真的不难,只要找对官方渠道——官网、公众号,或者社区居委会的便民手册,上面的号码都准确。毕竟涉及到祭扫、安葬这样的事,最怕找错电话,碰到不靠谱的人。而天山陵园的官方渠道,就像园区里的指示牌,清清楚楚,把每一份思念都引到对的地方。

昨天妈妈给天山陵园打了电话,咨询今年祭扫的预约流程,接电话的是个男声,耐心跟她说:“阿姨,您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,点击‘祭扫预约’,填好姓名、电话、墓穴编号,提交就行,到时候直接凭预约码进园,不用排队。”妈妈挂了电话,笑着跟我说:“人家态度真好,跟我讲了两遍,怕我听不懂。”我看着她脸上的笑,想起去年在陵园里,她蹲在外公的墓穴前,把带去的菊花轻轻放在石碑上,说:“爸,我们来看你了。”风里飘来松针的味道,阳光穿过松柏的枝叶,洒在她的银发上,像外公的手在轻轻抚摸。
现在想想,天山陵园的电话,不只是一串数字,更是连接思念的纽带——它让我们能问问“今年祭扫要预约吗”,能问问“墓穴续费怎么弄”,能问问“生态葬的政策是什么”,甚至能问问“园区里的梨花开了吗”。而那些接电话的工作人员,就像陵园里的松柏,稳稳地站在那里,把每一个问题都接住,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