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永定河的水汽吹过石厂村,村头老槐树的枝桠上还挂着昨夜的露水珠——沿着龙泉镇的村道往里走,转过那座写着"石厂村"的青石门楼,就能看见一片背靠西山的墓地。这里没有高耸的墓碑群,没有刻意修剪的草坪,只有错落的土丘和自发长成的松柏,连风穿过的声音都带着股子踏实的乡土气。
很多来打听的人,第一句话都是"石厂村的墓地电话多少啊"。其实问号码的背后,藏着的是更沉的心事:"我爸是石厂村的老住户,想叶落归根""我妈生前爱逛门头沟的山,这里能安置她吗""祭扫的时候有没有地方停车"。负责管理墓地的是石厂村村委会,要是想咨询穴位情况或者祭扫流程,可以打村委会的电话——不过得提醒一句,农村的公益性墓地有本村户籍的优先政策,外地户籍的家庭得提前和村里沟通,毕竟这片地是留给"自家人"的根。
说到找墓地的位置,其实不用导航也能摸得着:从门头沟城区开车往西北走,沿着石担路转进石厂村路,过了村中的文化广场,再往西山方向走500米就能到。要是坐公交,336路或者941路到石厂村站下车,顺着村道往里走十分钟,就能看见墓地入口的指示牌。不过山里的路窄,祭扫高峰的时候建议早去,不然村道两边停满车,进出都得慢慢来。还有啊,墓地周边没有卖花的小店,要是想带束花给亲人,最好提前在城区买好——或者从村里的小卖部买把艾草,闻着青苦的香气,倒也符合老人们"接地气"的习惯。

为什么这么多人盯着石厂村的墓地?不是因为它有多豪华,是因为它"像老家的样子"。村里的老人们说,这片地以前是生产队的槐树林,后来改成墓地,还是保留着原来的树——春天槐花开得满树雪,夏天能遮出一片凉,秋天落一地金黄的叶子,冬天雪盖在松柏上,像给亲人盖了床软被子。有个在北京打工的河北大哥,去年把母亲的骨灰从老家接来,说"妈生前总说门头沟的山像老家的太行山,这里的风里有她熟悉的味道";还有个石厂村的老教师,退休后特意找村委会登记,说"我教了一辈子书,死后就想守着村小学的老教室,听孩子们的读书声"。

其实对很多人来说,找墓地不是找一块"存放骨灰的地方",是找一个"能让思念落地的地方"。石厂村的墓地没有显眼的标志,没有复杂的手续,连咨询的电话都带着股子"家常"——村委会的值班大爷接电话时,会先问"您是本村的不""家里老人有没有户籍在这儿",不是摆架子,是怕外来的人不知道村里的规矩;要是赶上清明或者寒衣节,村里的志愿者会帮着照看没来得及打扫的墓碑,扫扫土,擦擦照片,像照顾自家人的坟头。
现在再有人问"石厂村墓地的电话多少",我总会多嘴说一句:"先想想你要的是'号码',还是'一个能安置心事的地方'。"要是真的想好了,就顺着石厂村的槐花香往里走——西山的风会告诉你,哪棵树下是你要找的"家"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