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九公山长城纪念林,很多人首先想起的是长城脚下的苍松翠柏,还有那股浸在山风里的厚重与温柔。作为北京少有的“长城文化主题纪念林”,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裹着历史的余温,却又始终朝着新生的方向生长——也正因如此,不少打算为亲人选择生态葬的家庭,都会问:九公山有树葬吗?

答案是肯定的。九公山的树葬,藏在长城沿线的原生山林里,没有突兀的墓碑,没有整齐划一的排列,每一棵用于树葬的树,都是山林里原本就有的“原住民”,或是工作人员精心挑选的本地树种——侧柏、油松、元宝枫,这些能在北方的风里站成永恒的树,成了生命延续的另一种形态。和传统树葬不同,九公山的树葬更强调“融入”:每个树葬穴位都对应一棵专属的树,家属可以选择在树干上刻上亲人的名字,或是在树旁立一块巴掌大的天然石块,刻上简单的纪念语,连铭牌的材质都是和山体同色的花岗岩,远远望去,就像山林自己长出的印记。

住在怀柔的李阿姨,去年为父亲选了九公山的树葬。她选的是长城烽火台下方的一棵侧柏,树干上刻着“父亲的树”四个字,字体是父亲生前最爱的行书。“第一次来的时候,工作人员说这棵树已经有十年树龄了,根扎得深,不会轻易倒。”李阿姨说,“现在我每个月都来,带一壶父亲爱喝的花茶,倒在树坑里——不是迷信,就是觉得,这水顺着树根渗下去,就像父亲又喝到了我泡的茶。”其实像李阿姨这样的家属不在少数,他们选择九公山的树葬,不是因为“便宜”或“省事”,而是看重这里的“温度”:树不是“种”在墓地里,而是“长”在长城脚下的山林里,每一阵吹过长城的风,都会掠过树叶,发出像父亲的呼噜声、母亲的叮咛声那样的熟悉声响。

九公山长城纪念林有树葬吗-1

九公山的树葬,更像一场“双向的守护”。工作人员会定期为树做养护,剪去枯枝,防治虫害,确保每棵树都能健康生长;家属也可以随时来,给树浇水、挂祈福牌,甚至在树下放一束野花——没有规定,没有限制,一切都顺着心意来。“我们不希望树葬变成‘标准化流程’。”纪念林的王经理说,“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,他们的‘树’也该有独特的样子。有的家属会在树旁种几株月季,有的会挂一串手工编的葫芦,还有的会把孩子的画贴在树干上——这些痕迹,让树有了‘家’的感觉。”而对九公山来说,树葬也是对山林的一种保护:每增加一棵“纪念树”,山林的绿色就多了一分,长城的背景就更浓了一层,就像那些离开的人,又成了守护长城、守护山林的一员。

其实说到底,九公山的树葬,葬的不是“人”,是“记忆”;埋的不是“骨灰”,是“思念”。当我们站在长城脚下,摸着那棵刻着亲人名字的树,抬头看长城的砖石在阳光下泛着暖光,低头看树叶的影子在地上画着温柔的圈,就会忽然明白:所谓“纪念”,从来不是把人困在某个盒子里,而是让他们的生命,以另一种方式,继续和我们一起,看长城的日出,听山风的歌唱,闻山林的花香。就像九公山的宣传语说的那样:“长城不会忘记每一块砖,山林不会忘记每一棵树,我们不会忘记每一个爱的人。”而这,大概就是树葬最动人的意义——让离开的人,永远活在我们看得到的风景里。

九公山长城纪念林有树葬吗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