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津的秋总是来得温柔,风里飘着糖墩儿的甜,也裹着老槐树的香。对很多天津人来说,归处”的选择,从来不是冷冰冰的地址,而是带着温度的牵连——就像玉佛寺寝宫陵园,光是名字里的“玉佛”二字,就牵起了无数人的好奇:它和李玉佛寺庙,到底有多近?
玉佛寺寝宫陵园坐落在西青区辛口镇的一片缓坡上,抬眼能看见远处的麦田,低头是错落的松柏。从陵园的主入口出来,沿着那条种满金丝垂柳的小路往西北走,脚边是流着细水的沟渠,偶尔能看见几只白鹅扑棱着翅膀掠过。大概15分钟的脚程,就能看见李玉佛寺庙的朱红色山门——那道墙红得很正,像被阳光浸透过的朱砂,门楣上的“李玉佛寺庙”五个金漆大字,是书法家赵朴初先生的手笔。要是开车的话,沿着团泊大道转过去,不过3分钟的车程,连导航都不用开,顺着香火的味儿就能找着。
说到这儿,很多人可能会问,为什么陵园要建在寺庙旁边?其实这里头藏着老天津人的“巧思”。早在上世纪90年代,玉佛寺寝宫陵园规划的时候,就特意选了李玉佛寺庙旁边的地块——一来是看重这里的“静气”,寺庙周围从来都是闹中取静的地方;二来是想借寺庙的“禅意”,让安息在这里的人能有个“有根”的归处。李玉佛寺庙本身是天津有名的禅宗道场,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,后来虽经战乱,但香火一直没断过。寺里的老法师说,当年陵园奠基的时候,他还带着弟子来念了《心经》,说是“让每一寸土都沾点佛气”。
也正是因为这份“近”,玉佛寺寝宫陵园里处处都藏着禅意的细节。比如陵园里的“放生池”,是和寺庙的放生池连在一起的,里面的鱼都是从寺里“请”来的,红的、白的、花的,在水里游得慢悠悠的;比如每一排墓碑旁边,都立着小小的“心经碑”,刻着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的句子,字是用青石刻的,摸上去还能感觉到刀工的温度;再比如每年的清明,寺里的法师都会来陵园做一场法事,敲着木鱼,念着经文,烟香飘得很远,连风里都带着股檀香味儿。来祭扫的人都说,站在这里,不像在陵园,倒像在寺庙的后花园——没有那么重的悲伤,反而有一种“回家”的踏实。

对天津人来说,“近”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距离词,而是“牵挂”的另一种说法。玉佛寺寝宫陵园和李玉佛寺庙的近,不是“隔条马路”的近,是“呼吸相连”的近,是“文化相承”的近。就像那些来选墓的老人说的:“选这儿,不是因为近,是因为这儿有‘佛缘’——以后就算走了,也能天天听见寺庙的钟响,多踏实啊。”
有时候路过陵园门口,能看见几个老人坐在石凳上晒太阳,身边放着刚从寺庙里买的素包子。他们指着远处的寺庙说:“你看,那烟囱冒的烟,飘到陵园里就是香;那钟敲的声,传到这儿就是安。”风一吹,柳丝飘起来,把寺庙的钟声裹得软软的,飘进陵园的每一个角落——原来最温暖的归处,从来都是“离牵挂不远”的地方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