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的清明总来得早,三月底的风里已经飘着榆钱儿的甜,老人们攥着纸扎的莲花灯,沿着地铁八通线往东边走——朝阳的墓地大多藏在东五环内外的林子里,顺着城市的脉络铺展开,像给忙碌的北京人留了块慢下来的地方。

说到离市区最近的,要数长青园了。它就在东五环外的高碑店乡,紧挨着京通快速路,地铁八通线高碑店站出来走一刻钟就能到。园子里的老槐树是上世纪种的,现在枝桠都伸到了墓碑顶,清明的时候,细碎的槐花落进石缝里,连风都变柔了。这里最特别的是生态葬区,树葬的墓碑藏在松树林里,只立一块小牌子,上面刻着名字,旁边种着侧柏;花坛葬更巧,把骨灰和着花籽埋进土里,春天能开出一片小菊花,远远看像给大地盖了层花被子。常来的人说,这儿不像墓地,倒像个藏在城市里的小公园,早上还有附近的居民来打太极,晨练的阿姨会顺手给碑前的小花浇点水,轻声说“这花该剪剪枝了”,像照顾邻居家的盆栽。

朝阳墓地有哪些在哪里-1

再往南走几公里,十八里店乡的朝阳陵园沉在一片老居民区旁边。它始建于1958年,算朝阳最老的墓园之一,大门还是当年的红砖墙,墙根儿的牵牛花爬了满墙,花藤里藏着块青石板,刻着“朝阳陵园”四个旧旧的字。园子里的路都是青石板铺的,两边的松柏树比人还高,树荫把阳光滤成碎金。最有名的是园中央那棵三百年的老槐树,树洞里藏着不知多少代人的牵挂——每年清明,有人把写着思念的小纸条塞进树洞里,风一吹,纸角飘起来,像在和老槐树说悄悄话。住在附近的张奶奶说,她老伴儿葬在这儿,每天早上送孙子上学,都会绕过来看看:“树洞里的纸条我都认识,有的是孩子写的‘爷爷我考了100分’,有的是老伴儿写的‘今天做了你爱吃的红烧肉’,这树比我记得还清楚。”

再往东北方向走,孙河乡的温泉墓园藏在一片林子里。沿着温榆河的支流走进去,岸边的芦苇荡在风里晃出细碎的光,园门隐在两排白杨树后面,推开铁门,里面是一片松树林,每棵松树底下都铺着青苔,踩上去软软的,像踩在旧时光里。这儿的墓碑大多是青灰色的石头,刻着简单的花纹,有的人家在碑前种了几株二月兰,春天开成一片紫雾;有的摆着个粗陶罐子,里面插着几支晒干的芦苇——都是从河边采的。来这儿的人大多喜欢安静,有时候能看见老人坐在碑前的石凳上,手里捧着一杯热茶,对着墓碑轻声说话,风把茶烟吹得慢慢的,连时间都跟着慢下来。墓园的管理员说,这儿的客人很少吵闹,有时候下午没什么人,他会坐在门口的石墩上,听里面的鸟叫,“比城里的公园还静”。

管庄乡的天慈墓园则是另一副模样。它就在京通快速路的边上,公交342路直接能到门口,园子里的路修得很宽,两旁种着银杏和玉兰,秋天的时候,银杏叶落得满地都是,像铺了层金箔;春天的玉兰开得轰轰烈烈,白的粉的花团压在枝头上,连墓碑都跟着亮起来。这儿的服务很全,门口摆着免费的轮椅和雨伞,咨询室里有工作人员帮着设计墓碑样式——有的家属想要刻上老伴儿生前喜欢的京剧脸谱,有的想要刻上孙子的小手印,工作人员都会耐心画草稿,改到满意为止。清明的时候,园子里会搭起临时的遮阳棚,摆着免费的矿泉水和纸墨,怕有些老人不会写扫墓的卡片,工作人员会帮忙写,笔锋里带着温温的劲儿:“张爷爷,我给您带了您爱吃的驴打滚儿,还是那家老铺子的。”

其实选墓地从来不是选一块冰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