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的傍晚,张阿姨举着手机凑到台灯下,手指划过陵园公众号的推送,嘴里念叨着“上回冬至坐班车还是早7点,这回会不会提前啊”。她的手机屏保是已故老伴的照片,相框边上粘着去年清明在陵园拍的樱花——对于住在丰台市区的她来说,万佛华侨陵园那二十多公里的路,全靠班车串着想念的线。

常来的老人们都摸准了万佛班车的“脾气”。日常班次每周固定三天:周二、四、六的早7点,班车准点停在地铁14号线张郭庄站A口外的公交港湾。司机王师傅总提前十分钟到,把车厢擦得亮亮的,然后搬个小马扎坐在车头,跟陆续来的乘客打招呼:“李婶,今儿带的是你家老周爱吃的苹果?”“陈哥,上周说的墓碑描金,今儿搞定了吧?”第一班车大多是赶早的人,有的拎着刚蒸的包子,有的抱着一捧白菊,车轱辘一转,就把市区的烟火气往陵园带。

到了清明、冬至这样的高峰,班车会“变胖”——不仅加开周一、三、五的班次,第一班车还会提前到6点半。去年清明我坐过一次早班车,车厢里坐满了人,前排的阿姨在给旁边的大姐看手机里的孙子照片:“我家小宝说,要给太奶奶带幼儿园做的纸花,所以我得早去摆上。”司机小杨一边开车一边提醒:“今儿返程车加到下午3点,要是想多待会儿,别急着赶12点的那班。”高峰时的班车像个流动的“祭扫互助组”,有人帮老人拎沉重的花篮,有人分享“墓碑怎么擦不花”的技巧,连空气里都飘着股温温的、想念的味道。

万佛华侨陵园班车时间多会-1

第一次坐班车的人,得记着几个“小暗号”:不用买票,但要带好陵园的祭扫凭证或者提前一天的预约信息——上个月有个姑娘没预约,站在班车点急得哭,还是王师傅帮她打陵园电话补了预约;乘车点的牌子是蓝色的,写着“万佛陵园班车专用”,就在张郭庄地铁A口左转50米,不用怕找不着;要是带了轮椅或者大的祭扫用品,司机都会下来帮忙搬——上回见着一位坐轮椅的大爷,小杨赶紧把车门边的台阶垫得稳稳的,旁边的阿姨还递了块手绢垫在轮椅扶手上,说“别硌着”。

其实班车里的时间,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数字。王师傅记着每一位老乘客的习惯:张阿姨喜欢坐后排靠窗,因为能看沿途的柳树;李叔总在返程时买一份煎饼,说“陵园的素面好吃,但不如煎饼脆”;有回下雨,班车晚了十分钟,车厢里没有抱怨,反而有人说“肯定是师傅绕路接了哪个没带伞的老人”——等车开进陵园大门,远远能看见山坡上的墓碑,风里飘着桂花香,乘客们陆续下车,有的扶着老人,有的抱着鲜花,班车就停在门口的梧桐树下,等着把他们的想念带回去。

上星期坐返程车,后排的阿姨跟旁边的人聊天:“我家老头子走了五年,每回坐班车都像跟他一起逛公园——司机师傅熟,乘客也熟,连路上的树都熟。”车窗外的夕阳把云染成橘红色,路过地铁口时,有人跟王师傅挥手:“下周见啊。”王师傅笑着点头,把车停稳,又开始擦挡风玻璃——其实对于万佛的班车来说,时间不是刻度,是连接生者与逝者的纽带,每一趟出发,都载着想念;每一次返程,都带着安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