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松针与晨露的香气,沿着京郊昌崔路往西北走,转过一道爬满深绿爬山虎的石墙,红漆鎏金的"万佛华侨陵园"门匾就撞进眼里——字是手写的,笔锋带着点烟火气的温厚,像邻居老人贴在院门上的春联,一下子就暖了心。

很多人问万佛华侨陵园的具体位置,其实它就落在北京昌平区崔村镇的山脚下,是京郊少有的"藏在林子里的陵园"。往东南看,十公里外就是明十三陵的朱墙黛瓦;往南走两公里,能听见京密引水渠的流水声——这些熟悉的地标,成了来找位置的人最踏实的"指南针"。自驾的话更方便,从市区上京藏高速,到崔村出口下来,跟着路边蓝底白字的指示牌往西北转,十五分钟的车程里,窗外的风景从高楼渐变到农田,再变成连片的侧柏,等看见那排挂着铜铃的门廊,就到了。要是坐公交,昌21路的终点站直接叫"万佛陵园",车座上常能碰到拎着百合的老人,他们说"这趟车不挤,像坐老家的中巴"。

万佛华侨陵园位置在哪-1

找到位置不难,难的是找到一个能让心"落地"的地方——万佛陵园的环境,恰恰接住了这份期待。它顺着山势缓缓铺展开,没有陡峭的台阶,青石板路像老家的村道,踩上去有温温的触感。路两旁的侧柏是三十年前种的,现在长得比人高,枝叶交叠成绿色的穹顶,阳光漏下来变成碎金,落在墓碑上,像有人轻轻盖了层暖纱。中间的银杏道是陵园的"打卡点",秋天的时候叶子黄得透亮,风一吹就飘成金雨,有小孩追着叶子跑,老人坐在旁边的石凳上笑,连空气里都飘着甜丝丝的桂香——原来怀念也可以这么温柔。

陵园里的细节藏着很多"小心思":主路旁边装了木质扶手,方便腿脚不好的老人;每座亭子里都摆着石桌石凳,有人来扫墓时能坐下来歇口气;放生池里的锦鲤是工作人员特意养的,有人喂鱼食时,红的白的鱼群挤过来,倒添了几分生气。上次遇到一位穿藏青色制服的姑娘,正蹲在墓碑前帮老人整理百合,老人说"我家老太太生前最爱百合,每年来都得摆两束",姑娘笑着说"我记着呐,您去年来的时候,这株百合还是我帮您插的"——像在跟邻居拉家常,没有半点生疏。

其实来找位置的人,找的从来不是一个冷冰冰的经纬度。就像陵园门口那棵老槐树,树洞里塞着游客放的小纸条,有的写"妈妈,这里的风跟老家的一样",有的写"爸,我找到你说的'能听见鸟叫的地方'了"。万佛华侨陵园的位置真的不难找:顺着昌崔路往上,顺着松针的香气,顺着心里那点没说出口的想念,脚下一步步,就走到了想找的地方。

风又吹过来,卷着几片银杏叶落在门匾上,铜铃"叮"地响了一声——这声,像有人在说"来了?里面坐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