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槐花香掠过通惠河畔,岸边那片四季常青的园区里,不时有行人捧着菊花缓步走过——这就是北京城东有名的通惠陵园。最近常有人在社区群里问:“这么挨着居民区的陵园,到底是公益性还是经营性的?”今天咱们就顺着这个问题,聊聊陵园背后的属性困惑。

先得把两个概念理清楚。其实公益性和经营性陵园的区别,像社区里的“公共花园”和“定制化园区”:公益性陵园是政府或村集体出资建的“普惠型空间”,主要服务本地户籍居民,价格受政府指导价严格限制,比如北京的公益性公墓单穴基本在1万元以内,重点是“兜底保障”;经营性陵园则是企业投资运营的“市场化服务体”,面向所有符合殡葬规定的人,价格根据位置、环境、服务浮动,比如靠河的景观穴、带艺术设计的墓碑会贵些,但胜在选择多、能满足个性化需求。

通惠陵园是公益性还是经营性-1

那通惠陵园属于哪类?咱们从三个实际角度拆解开看:首先是设立主体——它由企业投资建设,不是政府或村集体主导;其次是服务范围——不仅接待本地居民,只要符合要求,外地来京安葬的逝者也能办理;最后是价格机制——定价随市场调节,景观区与普通区有明显差价,还提供墓碑刻字、周年祭祀布置等增值服务。从这三点看,通惠陵园妥妥属于经营性陵园。

可有人会问:“既然是经营性,怎么看着这么‘接地气’?”其实经营性不代表“贵得离谱”。通惠陵园挨着通惠河,环境好但不“高冷”:它设有平价墓区,价格接近公益性陵园水平;针对困难家庭有减免政策;甚至免费提供轮椅、雨伞等便民服务。就像连锁餐厅里也有实惠家常菜,经营性陵园也能做“有温度的选择”。

说到底,陵园的本质从不是“属性标签”,而是“给逝者安歇,给生者寄托”。选择公益性还是经营性,关键看需求:要普惠价格选公益,要更多选择选经营——通惠陵园就是后者里“懂普通人需求”的代表。傍晚的风里飘着百合香,有位阿姨蹲在墓前擦碑,嘴里念叨“这河风还像你在的时候一样”。没有刻意的肃穆,只有淡淡的安心——这大概就是陵园最本真的意义,不管属性如何,能让人安心的,就是好陵园。

通惠陵园是公益性还是经营性-2

通惠陵园是公益性还是经营性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