选一处安息之所,从来不是简单的挑个地理位置——它得让生者愿意常来,让逝者住得“舒服”。最近总有人问清颐园公墓的事儿,索性把我两次去的经历写下来,帮大家摸摸底。
先说说最实在的地址。清颐园在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胡庄社区东侧500米,属于十三陵文化保护区的范围内。从市区过去的话,自驾走京藏高速到十三陵出口下,再沿昌赤路往定陵方向开10分钟,路边会有明显的棕色路标,跟着走就行;要是坐公交,昌22路到胡庄站下车,步行800米也能到。我第一次去的时候怕迷路,提前给园区打了电话,接线员特别耐心,一步步教我找路标,还说“实在找不到就停路边,我们派车接”,倒先添了点安全感。

走进园区的第一感觉是“不像公墓”。大门进去是两排碗口粗的国槐,树荫铺得像条绿毯,风一吹叶子沙沙响,倒像有人在轻声说“慢点儿”。往里走会路过一个人工湖,湖边种着垂柳,枝条垂到水面上,偶尔有锦鲤跳起来溅起小水花。湖对面是一片玉兰林,我三月底去的时候刚好开花,白的粉的像堆了满树云,连空气里都飘着淡淡的香。园区的路都是青石板铺的,扫得干干净净,没有落叶也没有杂物,连路灯都是仿古风的铜色,挂着小灯笼,晚上亮起来应该很暖。

更让人安心的是细节里的“贴心”。第一次陪朋友去选墓,接待我们的小姑娘姓王,说话轻声细语的,先递了杯温温水,说“阿姨刚走,您别着急,慢慢看”。她推着导览车带我们转,每到一片区域都先讲“这儿的墓位朝东南,早上能晒到太阳”“这片挨着樱花树,春天开花好看”“那边有个小亭子,累了能坐会儿”。朋友犹豫要不要选湖景墓,王姑娘没催,反而说“您要是拿不定主意,下次带叔叔来看看,他喜欢钓鱼的话,说不定会爱这儿的锦鲤”。后来朋友定了湖景位,下葬那天工作人员早早就等着,帮着摆花、整理骨灰盒,连墓前的石板都擦了三遍,说“叔生前爱干净,得让他住得舒服”。
还有件事让我印象特别深。第二次去是去年清明,碰到园区组织“追思树”活动——家属可以认领一棵小树苗,种在亲人墓旁。旁边有个阿姨蹲在土里埋树苗,牌子上写着“妈妈的海棠”,工作人员蹲在旁边帮她扶着树,说“阿姨您慢点儿,别抻着腰”。阿姨擦着汗笑:“我妈生前爱养海棠,现在种在这儿,就像她还在养花似的。”旁边还有个小伙子在挂“爸爸的核桃树”牌子,他说:“我爸以前总说要种棵核桃树给我留着,现在算圆了他的愿。”那天风有点大,可园区里没有哭声,倒有不少笑声,像在跟亲人唠家常。

其实最打动我的是离开时的细节。我走的时候路过门口的保安亭,保安师傅笑着跟我打招呼:“姑娘慢走,下次来提前说,给你留车位。”旁边的保洁阿姨在擦玻璃,看见我手里的空矿泉水瓶,主动走过来接:“我帮你扔了,别拿着重。”这些细碎的善意,比任何宣传都管用——清颐园的“好”,不在华丽的口号里,在每一片扫干净的石板路里,在每一棵修剪整齐的树里,在工作人员眼里的温度里。
说到底,选公墓选的是“安心”。清颐园不是那种“气派”的陵园,没有高大的牌坊,没有镀金的雕塑,可它把“用心”藏在每一片叶子、每一杯温水、每一次轻声的问候里。就像朋友说的:“这儿不是‘放骨灰的地方’,是我能常来坐会儿,跟妈妈说说话的地方——她爱花,这儿有花;她爱安静,这儿够静;她怕孤单,这儿有人帮我陪着她。”
如果你也在找这样的地方,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