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陪母亲去九公山长城纪念林,出发前她还攥着手机念叨:“听说要走山路,会不会绕晕啊?”我笑着把车门打开:“试试就知道了,总比挤公交方便。”结果从北五环到陵园的一路,倒走出了点意外的松弛感。

早上八点半上京承高速,工作日的车流不算密,仪表盘上的速度稳稳保持在110,风从半开的车窗钻进来,带着点郊外的青草香。大概四十分钟后转进京加路——这是怀柔山区的“门面路”,之前听朋友说“九曲十八弯”,真开上去才发现,所谓的“弯”不过是山路特有的温柔弧度。柏油路面铺得平平整整,路边的护栏刷着新的银灰色,转过一个弯,突然看见山坡上一片桃林,粉白的花瓣飘在风里,我忍不住踩了脚轻刹,母亲在副驾笑着拍我:“慢点儿,别错过路牌。”

九公山长城纪念林陵园自驾好走吗-1

离陵园还有三公里时,路边的指示牌就多了起来,红底白字的“九公山长城纪念林”箭头指向右侧,转进去是条两车道的柏油路,路面没有坑洼,甚至能看见刚画的白色分道线。路过一个小村子,门口的大爷坐在石墩上抽烟,看见我们的车就挥手:“往前直走,二百米就到了。”果然,再开五分钟,陵园的入口就露了出来——门口的停车场不算大,但周末也没挤满,穿制服的工作人员站在入口处,看见我们拎着鲜花,主动指了指旁边的坡道:“从这儿上去,台阶缓。”

其实自驾最舒服的,是那份“想带什么就带什么”的自在。母亲把外公生前爱喝的茶装在布包里,还带了束刚从阳台剪的月季,放在后座也不用怕挤坏;陵园里有片松树林,我们蹲在墓碑前摆祭品时,风穿过松针吹过来,母亲摸了摸墓碑上的照片,轻声说:“你看,路上还看见了桃花,跟你以前在老家种的一样。”

返程的时候,我们顺路拐去怀柔县城吃虹鳟鱼。老板笑着问:“刚从九公山回来吧?最近好多人自驾去那儿。”鱼在锅里滋滋响着,我想起路上的风景——京加路的山桃花、支路的柏油路、停车场大爷的指引,原来所谓“好走的路”,从来不是没有弯,而是弯里藏着点人间的温度。

那天傍晚往市区走,夕阳把山尖染成橘红色,母亲靠在座椅上打盹,我握着方向盘慢慢开。想起出发前的担心,突然觉得有些事真的要试过才知道:九公山的自驾路不是什么“难走的山路”,它就是一条铺着柏油、飘着山风、偶尔能遇见桃花的普通路。会车时放慢点速度,转弯时多留意后视镜,导航选高德别选那种“野路子”地图——只要做到这些,真的挺好走的。

其实很多时候,我们怕的不是路本身,是“未知”。但当车轮碾过九公山的柏油路,风里飘着桃香,身边有亲人陪伴,那些“怕”就变成了窗台上的花瓣,轻轻落在手心里。原来最舒服的自驾,从来不是“一路狂飙”,而是“慢慢走,慢慢看”——看山风穿过树林,看桃花落在引擎盖,看工作人员笑着指方向,看母亲把外公的茶放在墓碑前时,眼里的温柔。

文章末尾:那天到家时,母亲把路上拍的桃花照片发给了小姨,配文是:“路很好走,风里有你哥喜欢的桃香。”我在厨房煮面,听见她手机里传来小姨的语音:“下次我也自驾去,顺便带点老家的枣。”蒸汽漫过窗户,我想起九公山的那条路,突然觉得,所谓“好走的路”,不过是能带着思念,稳稳地到达罢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