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末的风裹着梨花香吹过兴寿总站的候车亭,张阿姨把裹着保温桶的手帕又紧了紧——里面是刚熬好的小米粥,是老伴儿生前最爱的。她抬头看了眼墙上的钟,6点48分,还有两分钟,去桃峰陵园的班车就要开了。每年清明、中元,这个小站的早班总是这样:拎着白菊的老人、抱着相册的年轻人、互相搀扶的夫妻,大家沉默地排着队,连手机铃声都调得很轻,像在守护一场关于“再见”的仪式。

兴寿总站到桃峰陵园的班车是条“思念专线”,开了快十年。司机王师傅说,平时每天四班:早6点50分、8点30分,下午1点、4点;到了祭扫高峰(清明前两周、寒衣节前后)会加开两班早车,最晚到7点半。车身是淡绿色的,车头贴着桃峰陵园的银杏叶logo,车身上印着“陵园专线”四个红底白字,远远就能认出。票价10块钱,微信扫码或者投币都行,王师傅总说“都是老街坊,不用凑整”。

班车的路线很“实在”:从兴寿总站出发,沿着兴寿路往北,过了桃下村的石牌坊,再拐进一条栽满侧柏的小路,直接开到陵园正门口——全程22分钟,中途不停靠。王师傅熟得能闭着眼走:“这段路没红绿灯,就是早晚有农用车,得慢点儿。”上周陪妈妈去祭扫,我坐了第一班车,车上大多是常来的老人:李叔拿着擦墓碑的抹布,周婶儿拎着刚从早市买的桃儿,大家隔着座位聊两句“你家老头爱喝的茶我带了包”“我上次给老伴儿种的太阳花发芽了”,车窗外的杨树影晃过,像极了从前家属院的午后。

坐这趟车要注意些“小细节”:得提前10分钟到,高峰时人多,晚来一步可能要站全程;别带易燃易爆的东西——去年有个小伙子拎着一捆鞭炮,被王师傅拦下来,“陵园不让烧,你要是想留个心意,不如带束花”;要是第一次来,记得问司机要张陵园的导览图,桃峰陵园分ABC三个区,别找错了位置。还有啊,下车时别忘了拿东西——王师傅说,每年都能捡到保温桶、雨伞,“都是装着心意的,丢了多可惜”。

兴寿总站到桃峰陵园班车?-1

要是没赶上班车也别急。出了兴寿总站往左走50米,坐昌20路到桃下村站,下车后沿着指示牌走15分钟就能到陵园;或者找个三轮车师傅,5块钱就能拉到门口,师傅们都认识路,还会跟你聊两句“今天陵园人多不多”。年轻人爱用网约车,打开软件搜“桃峰陵园”,大概20块钱,高峰期可能要等10分钟,但胜在方便。我同事小吴上周去祭扫,就是打网约车去的,她说:“路上师傅跟我聊他奶奶,说以前也总坐这趟班车,现在自己开网约车,倒成了‘流动的班车’。”

傍晚的班车往回开时,夕阳把车身染成金红色。张阿姨抱着空保温桶坐在窗边,手里攥着片从陵园摘的银杏叶——那是老伴儿当年种的树。王师傅调小了收音机的音量,里面在唱“世上最甜的粥,是妈妈熬的;最暖的路,是回家的”。其实啊,这趟班车哪里是“去陵园的路”,是我们隔着岁月,再跟亲人说一次“我来了”“我很好”“我没忘记”。

兴寿总站到桃峰陵园班车?-2

风里的梨花香更浓了,下一班班车的喇叭声在小站响起。有人提着刚买的花束跑过来,有人扶着老人慢慢走,王师傅笑着打开车门:“上来吧,咱们出发了。”

兴寿总站到桃峰陵园班车?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