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仰园坐落在昌平天寿山麓的缓坡上,离十三陵水库不过几公里。第一次来的人都会有点恍惚——没有想象中冰冷的石碑林,反而像闯进了一座藏在山里的私家园林。道旁的桃树刚冒出粉色的花苞,风里裹着腊梅的甜香,连主干道的名字都带着温度,叫“归园路”“怀思径”。沿着小径走进去,能看见老人坐在石凳上剥橘子,旁边摆着一束白菊;有年轻人蹲在墓碑前,把刚买的奶茶放在碑角——不是冥币,是逝者生前爱喝的珍珠奶茶。这里的空气里没有消毒水的味道,只有松针和泥土的腥甜,连鸟雀都比别处胆大,会停在碑旁的石桌上,歪着脑袋看你摆花。
说到景仰园的价格,其实得拆开了讲——不是冷冰冰的数字,是“你的心意值多少钱”。最接地气的是生态葬,树葬和花坛葬的价格在3万到8万之间。树葬是把骨灰埋在松树下,墓碑做成小小的金属牌,挂在树干上,刻着“先父张××之位”,旁边还能刻一句他生前的口头禅,多吃点,别亏着自己”;花坛葬更有意思,骨灰混着花种埋进花坛,第二年春天会开出一片波斯菊或者虞美人,连墓碑都省了,只在花坛边立个小牌子,写着“妈妈在这里开花”。传统墓的价格跨度大些,从10万到30万都有,差别主要在位置和材质。靠近“听泉溪”的墓位能听到流水声,价格比内侧的贵3万到5万;汉白玉的墓碑比花岗岩贵2万左右,但摸起来温温的,像老人的手,不像花岗岩那么硌得慌。还有定制墓,比如家族墓或者刻有逝者字画的墓,价格就得商量着来了,比如有位画家的家属,把他生前的山水画刻在墓碑背面,连石材都选了和画里山体颜色一样的青灰石,这样的墓价格大概在50万以上,但家属说“这才是他的家”。
园区的老业务员王姐说,来选墓的人很少先问“最贵的多少钱”,反而问“有没有靠近XX的位置”。去年有位李阿姨,攥着存折来的,本来打算选6万的树葬,结果走到“听泉溪”边就不走了——溪水撞在石头上的声音,和她妈妈生前在胡同里接自来水的声音一模一样。“我妈以前总说,听着水流声睡觉踏实,像回到了老家的河沟边。”李阿姨摸着溪边的青石板,眼泪滴在水里,“我多掏4万,让她天天能听着水流声,值。”还有个刚工作的小伙子,选了5万的花坛葬,因为他爸爸是园艺师,生前总说“花谢了会再开,人走了也该变成花”。还有位老先生,选了靠近桃林的墓位,因为他老伴生前爱爬树摘桃子,“每年清明来,我能在桃树下给她剥个桃子,像以前那样喂她吃”。你看,价格从来不是数字,是把亲人的习惯、喜好,都变成能落地的东西。
其实很多人担心“买墓地会不会被坑”,但在景仰园,这点倒不用怕——价格都明明白白写在园区的公示栏里,连刻字费、安葬费都标得清清楚楚,没有“加急费”“服务费”之类的隐藏收费。而且这里的服务不是“一锤子买卖”:每年清明有免费的祭扫班车,从积水潭地铁站直接开到园区门口;园区里有免费的茶水间,里面有热水、纸杯和应急药品;还有定期的“园区维护日”,工人会帮你擦墓碑上的灰尘,修剪墓旁的灌木。有位张叔叔说,他选景仰园就是因为“省心”:“我住在通州,以前去别的墓地,得转三趟车,现在有班车直接接;上次我来祭扫,发现墓碑上有鸟粪,刚要擦,保安就递过来一块抹布,说‘我帮您吧,您岁数大了别弯腰’。这些小事,比便宜几千块钱管用多了。”
有人说“墓地不就是块埋骨灰的地方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