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温泉墓园,住在北京西北郊的人多少都有耳闻——它藏在海淀区温泉镇的西山脚下,离市区不算远,开车走北清路大概40分钟就能到,连带着西山的灵气,园区里的油松长得特别茂实,风一吹过,松针沙沙响,倒像小时候跟着爷爷去后山打枣的样子。不少人第一次来这儿,先不着急问价格,反而站在入口的银杏大道上吸口气:“这地方,静得下来,亲人住着应该舒服。
说到价格,温泉墓园的定价挺实在,没有虚头,全按墓型和位置来。最受欢迎的生态葬,像树葬、花坛葬,价格在2万到5万之间:树葬是把骨灰埋在柏树下,只立个小金属牌,每年清明去浇浇水,树长得越茂,越像亲人还在身边;花坛葬更热闹,和鲜花一起葬在花坛里,春天开月季、夏天开百合,扫墓都像逛花园。要是选传统立碑,普通双穴的价格大概8万到15万,位置好的——比如靠近园区中心的“福泽区”,或者向阳坡第一排(早上能晒太阳,不少老人就爱这口),价格得15万往上,甚至到20万出头。我见过一对中年夫妇,男的指着向阳坡的碑说:“我妈生前最怕冷,冬天棉裤要穿两条,就得选能晒着太阳的地儿。”女的点头,掏出手机拍照发给哥哥商量。
不过选墓不能只看报价,得把隐性开销问明白。比如管理费是一次性收20年的,大概几千块,之后每20年续一次;刻字费,普通字体免费,但要刻老人手迹或加小图案(比如孙子画的小汽车),得加2000到3000块;安葬仪式,基础服务免费,要是想请师傅念经或摆老人爱吃的点心(比如稻香村枣花酥),得额外花1万到2万。有回碰到个姑娘,她爸生前爱听京剧,特意请民俗师傅在安葬时放《贵妃醉酒》,说“我爸听见肯定拍大腿说‘对味儿’”。
其实选墓最忌讳只看价格。预算有限的年轻人选树葬,每年带女朋友种向日葵,说“爷爷生前爱种庄稼,现在有向日葵陪着他”;做生意的老板选“尊享区”汉白玉碑,刻《兰亭序》,说“爸爸一辈子写毛笔字,这碑配得上他的才学”。说到底,墓地是亲人的最后一个家,得挑他住着舒服的——不是别人觉得贵的,是合他心意的。
最后给第一次去的人提个醒:拿不定主意就带长辈,他们能看出“地儿稳不稳”;预算有限别盯着传统立碑,生态葬更有意义;一定要问“包干价”,别等定了才发现有额外费用添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