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刚过,我在宝云岭墓园的银杏道上碰到住楼下的张阿姨。她蹲在第三排墓碑前,用袖口擦去碑上的浮尘,抬头时眼睛里带着点慌:“姑娘,你帮我看看,这碑角写的‘2018-2038’是不是快到期了?万一到时候,我家老周的碑会不会被挪走?
我蹲下来,指着那行小字跟她说:“阿姨,这是20年的使用周期,国家《殡葬管理条例》里规定经营性墓地都是20年一续,宝云岭一直按这个来。去年我姑姑续我爷爷的墓时,工作人员提前半年就发了短信提醒,续期还是20年,费用是按物价部门审过的成本价收的,也就几百块,没额外加钱。”张阿姨松了口气,伸手摸了摸碑上的照片:“那就好,我就怕老周在这儿住得不安稳。”
其实像张阿姨这样的顾虑,宝云岭的客服中心每天要接十几个。负责客户服务的李姐跟我聊起过:“最常问的就是‘到期会不会被收回’‘续期要带什么’。我们都会跟家属说,到期前6个月,我们会通过短信、电话甚至上门提醒——去年有位住外地的家属没收到短信,我们的工作人员特意跑了三十公里,到他家小区门口递了提醒单。”她翻开桌上的登记本,里面夹着一张泛黄的便签纸,是位家属写的:“谢谢你们记得我妈妈的到期日,我在外地赶不回来,你们帮我先登记,下周我就过来。”
宝云岭的“人文档案”系统更让我意外——每个逝者的信息都存在单独的文件夹里,除了姓名、生卒年,还有家属留下的“小秘密”:3排7号的老爷爷爱听京剧,每逢周末墓园会在他的碑前放一段《空城计》;12排15号的阿姨喜欢绣球花,园丁会定期在她的碑边种上蓝紫色的绣球。“就算家属暂时忘了续期,我们也会先保留墓碑,不会随便处理。”李姐说,“墓地不是商品,是怀念的‘锚点’,我们不能断了这份念想。”
那天离开前,我帮张阿姨把收音机放在碑前,里面飘出老周生前最爱的《沙家浜》选段。风里飘来桂花香——是墓园里那棵百年桂树开了,香气裹着阳光落在每一块墓碑上。其实我们在意的从来不是“使用年限”这几个字,而是怕那些藏在墓碑后面的记忆被切断:比如张阿姨每天早上会把煮好的茶叶蛋放在老周的照片前,比如我爷爷的碑前总摆着他最爱的桂花糕。而宝云岭做的,就是给这份牵挂留一个“永远的位置”。
如果你也想查自家墓位的年限,其实很简单:打宝云岭的服务热线8866XXXX,报上逝者姓名和购买日期就能查;或者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,输入“墓位查询”绑定身份证,就能看到到期时间。续期的话,带好购买合同、身份证和墓位证,现场有“便民窗口”,不用排队——上周我陪姑姑去的时候,窗口的小姑娘还递了一杯温水:“阿姨,您慢慢填,有不懂的问我。”
夕阳把银杏叶染成金红色时,我走到墓园门口。保安师傅跟我打招呼:“姑娘,下次来提前说,我给你留个车位。”风里传来远处的京剧声,是3排7号的老爷爷在“听戏”。忽然想起张阿姨说的:“老周走了三年,我每周都来,这儿的风跟家里阳台的风一样,吹着舒服。”原来墓地从来不是“终点”,它是我们和逝者“再见面”的地方——不管年限是20年还是更久,那些没说出口的“我想你”,从来都不会过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