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归山陵园松园,总是先被松风叫醒。连片的油松举着深绿的冠盖,把晨光筛成碎金撒在青石板路上,偶尔有几只灰雀从枝桠间掠过,留下一串脆鸣——这样的地方,常让来选墓的人先站定脚步,深吸一口带着松脂香的空气,再轻声说“就这儿吧”。而当他们转身问起价格,负责接待的李姐总会先笑:“您先别急,松园的价,得和这些松树一起说。
松园的价格,第一重差别在“和松的距离”。不是商场里“越靠前越贵”的逻辑,而是“越贴着松,越有温度”。比如靠近入口的“松韵区”,青石板路直通停车场,适合年纪大的长辈常来祭拜,墓位大多是传统立碑,石材用的是本地的青砂岩,刻字清晰还耐风化,价格大概在8-12万;往园区深处走个百八十米,松芯区”——这儿的油松都有二三十年树龄,树干粗得要两人合抱,枝桠垂下来像撑着把绿伞,墓位就藏在松影里,推开墓碑前的石栏,伸手就能摸到松皮上的纹路,价格会稍高些,15-20万。但最让人心动的,是西南角的“松影林”生态墓区:小油松一棵挨着一棵,墓位没有高大的立碑,只在树旁嵌一块巴掌大的青石块,刻着亲人的名字和一句短诗,价格只要3-5万。去年张阿姨选这儿的时候,手里攥着父亲生前的种树工具——那把磨得发亮的锄头,她说:“我爸当年在老家后山上种了二十棵油松,现在选这儿,就像把他的树搬来了,以后我来浇水,就像和他一起种树。”
很多人问得最多的,是“除了墓位费,还有啥要花钱的?”李姐说,松园的账从来都明明白白:墓位费包含20年的土地使用权,还有园区的基础维护——比如松枝的修剪、路面的保洁、监控的维护;刻字费是按字数算的,普通字体每字5块,要是想刻父亲生前写的毛笔字,园区会找书法老师临摹,也就加个百八十块;管理费每年500-800块,主要用来请工人给松树浇水、除虫,还有节日里的园区布置——比如清明会在每座墓前摆一支松枝,冬至会撒点松针在石栏上,“这些不是额外赚的钱,是让松园能一直像现在这样,有松风,有鸟叫。”
其实松园的价格,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,而是“把思念种在松树下”的心意。上周来的老先生,盯着松芯区的老松树看了半小时,手指轻轻摸着松皮上的裂痕,忽然说:“我母亲当年在老家的院子里种了棵油松,现在那树都快成村里的‘老寿星’了。我选这儿,不是因为贵,是因为摸这棵松的皮,就像摸我妈当年的手——她的手粗粗的,全是种庄稼的茧子,和松皮一模一样。”那天他选了松芯区最里面的墓位,对着墓碑说:“妈,以后这儿有松风陪你,我每星期来,给你讲家里的事。”
傍晚的松园,夕阳把松枝染成琥珀色,李姐站在办公室门口,看着那位年轻人蹲在松影林里,把一束白菊放在青石块旁,伸手摸了摸小松树的枝干。风掀起他的衣角,带着松脂香裹住他,他轻声说:“爸,这棵树又长高了。”此刻没人会问价格,因为松园里的每一棵松树,每一块青石板,每一缕松风,都在说:“你花的钱,不是买一块地,是给亲人找了个能‘活’着的地方——这儿有松,有你,有没说完的话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