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及惠灵山陵园,很多老南京人都会想到那片藏在青龙山脚下的绿海——松柏成行,溪流绕园,连风里都飘着桂香。不少家庭来这儿选花坛,图的就是这份“闹中取静”的妥帖,可问到价格,却总有些摸不着头绪:同样是花坛,怎么有的几千,有的上万?今天就跟着常跑园区的我,慢慢捋清楚这里的“价格密码”。

在惠灵山,花坛的位置就像小区里的“楼王”,差一步都藏着不一样的心思。靠近园区主入口的“迎宾区”,因为下车就能到,不用走长长的台阶,特别适合家里有老人的家庭,价格要比深处的“静思区”高20%左右;如果挨着园区里的景观湖或者那棵百年银杏,那又是另一个价——上次遇到一位穿藏青色外套的阿姨,站在湖边的花坛前不肯走,说“我家老头生前爱钓白鹭洲的鱼,这儿能看见水,能陪他”,最后咬咬牙花了12000块定下来,走的时候还摸了摸花坛的边缘,像在摸老头的手背。其实园区里的位置划分很细,哪怕是同一排,靠东边能晒到晨阳的,都比西边的贵500块,就因为“早上的太阳暖,适合放杯茶”——这些细节,没逛过几次园区根本不知道。

惠灵山陵园花坛价格多少钱-1

说到价格差,还有个藏在石头里的“秘密”——材质。普通的花岗岩花坛是园区里的“基础款”,深灰色的石材够结实,下雨不滑,打扫也方便,价格大概在5000到8000块,适合预算有限的家庭;要是想选更有质感的,汉白玉或者米黄玉的雕栏就得提上日程了,米黄玉的纹路像老茶桌的包浆,汉白玉摸着凉丝丝的,刻上几朵梅花或者老人喜欢的“福”字,瞬间就有了温度,可价格也跟着往上跳——上次有个姑娘给奶奶定花坛,要刻奶奶生前绣了十年的牡丹,园区找了专门的浮雕师傅,光设计费就花了2000块,最后整个花坛算下来15800元,姑娘却说“奶奶的牡丹绣坏了三匹布,这点钱值得”。还有花坛的大小,标准款是1.2米长、0.8米宽,刚好能放个相框和一束菊花,要是想加个小台面放老人爱吃的桂花糕,每多10公分,就得加1000块左右,毕竟石材切割和安装都要额外费功夫。

其实惠灵山的价格里,还藏着点“看不见的温柔”。比如花坛的终身维护——每年清明前一个星期,园区的师傅会带着抹布和除草剂,把花坛周围的杂草拔干净,石材擦得锃亮;雨季的时候,会检查花坛底部的排水孔,怕积水泡坏了根;要是想给花坛种点花,比如老人喜欢的月季或者常春藤,园区的园艺师会免费帮着选苗,还教你怎么浇水——有个小伙子给爷爷定花坛时,非要种爷爷生前养的薰衣草,园区不仅帮着从花市挑了苗,还特意在花坛边留了个小土槽,说“薰衣草要透气,这样种不容易死”,最后总价9000块,小伙子抱着薰衣草苗笑:“爷爷的薰衣草养了五年,这点钱值得”。还有点要提醒:定之前一定要问清楚“包干价”,有没有额外的管理费或者设计费,比如有的花坛要收每年200块的维护费,有的是包含在总价里的,问清楚了才不会后期“跳脚”。

说了这么多,其实选花坛的道理很简单——不是越贵越好,是要贴着心意来。如果预算有限,选“静思区”的花岗岩款,5000多就能搞定,清净又结实;要是想给老人留个有纪念的位置,不妨看看景观湖或者银杏树下的中等材质款,10000左右能兼顾心意和实用性;要是想做定制,比如刻上老人的书法或者绣品,那就多和园区的设计师聊聊,他们见过太多故事,能帮你把心意变成看得见的样子。毕竟花坛不是块石头,是给老人的“最后一个家”,钱要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