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山人常说“落地生根”,哪怕走街串巷的烟火气飘得再远,心里总留着一块地方,装着对先人的牵挂。很多人问“佛山有几个主要的墓地名称”,其实问的是——哪里能把这份牵挂稳稳安放?今天不说冷冰冰的名单,聊聊那些刻在老佛山人心里的墓地名字,以及它们背后的温度。
说起佛山最有“老味道”的公墓,南海公墓肯定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。它坐落在狮山的丘陵间,一进大门就能闻到荔枝林的清香味——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园时就种下的树,如今枝桠长得比墓道还高。夏天扫墓,蝉鸣在叶缝里绕圈,长辈会指着某棵结着青果的荔枝树说:“你阿公以前总蹲在这里捡掉下来的荔枝,说比市场买的甜。”除了传统墓葬区,公墓里还有生态葬区,不少年轻人选了树葬,把亲人的骨灰埋在桂花树下,每年春天桂花开时,满树的香像在跟先人“打招呼”。对老佛山人来说,南海公墓不是一块碑,是“能闻到小时候味道的地方”。
往顺德方向走,飞鹅永久墓园的名字常被选墓的家庭提起。“飞鹅”俩字来源于墓园所在的飞鹅山,山形像只展翅的白鹅,本地老人说“鹅是守家的鸟,能护着先人”。这座墓园最特别的是“生态感”——没有密密麻麻的墓碑,树葬区的树牌上刻着逝者的名字,花葬区的花苗是家属亲手种下的,春天开成一片粉的桃、黄的菊,像给先人铺了层花毯。有次碰到一对年轻夫妻,他们给父亲选了树葬,说:“爸爸生前爱养多肉,现在让他跟树一起长大,比挤在小格子里舒服。”飞鹅墓园的门口有个小池塘,里面养着锦鲤,扫墓的人常蹲在边上喂鱼,风把池边的芦苇吹得沙沙响,倒不像在墓园,像在逛家附近的公园。
离禅城市区最近的,要数祥安陵园。它藏在张槎的工业区旁,却闹中取静——门口那棵大榕树的树龄比陵园还大,树洞里塞着小朋友写的纸条:“阿婆,我考试考了双百”“爷爷,我学会骑单车了”。很多上班族爱选这里,因为从市区开车半小时就能到,清明节不用早起赶高速。陵园里的墓道铺着青石板,两边种着九里香,开花时香得能飘出大门。有次跟一位阿姨聊天,她每周都来,带着老伴爱喝的普洱茶,坐在墓前的石凳上,边倒茶边说:“他生前总嫌我煮的茶太浓,现在我每次都泡得淡点,怕他喝着嫌苦。”祥安陵园的烟火气最浓,有时候能碰到卖鸡仔饼的阿婆,背着竹篓在门口喊:“新鲜出炉的鸡仔饼,扫墓带点给先人尝!”
往西北走,三水吉田公墓的名字带着点“清幽”。它建在北江边上,站在墓区能看到江水流过,远处的青山像被雾蒙了层纱。很多三水人选这里,就是喜欢“能听江风”——有位老伯说,他父亲生前是船工,一辈子在北江上跑,现在把他葬在吉田,“每天能听江浪声,跟以前跑船一样”。公墓里的墓牌大多刻着简单的字:“先父XXX之墓”“爱妻XXX安息”,没有华丽的装饰,倒像家里客厅挂的老照片。春天的时候,江边的芦苇丛里能捡到野鸭蛋,有小朋友拿着小网兜跑着捡,长辈在后面喊:“慢点,别摔着!”风把江里的水汽吹过来,带着点咸咸的味道,像在跟先人“聊家常”。
其实佛山的主要墓地名称,掰着手指头能数清:南海公墓、顺德飞鹅永久墓园、禅城祥安陵园、三水吉田公墓。但对本地人来说,这些名字不是“地址”,是“记忆的容器”——南海公墓的荔枝林藏着爷爷的荔枝味,飞鹅墓园的花葬区藏着爸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