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桂香钻进车窗时,我正跟着张阿姨往天堂公墓园的方向走。她攥着老伴周叔的旧照片,指尖反复蹭过相框边缘的裂痕——这是她第三次来问价格了,总想着“再看看,再挑挑”,像当年给周叔选养老院那样仔细。周叔走得突然,临终前还念叨着阳台那盆没浇完的菊花,张阿姨说什么都要给老伴找个“能闻得到花香、听得见风的地方”。

到了园区门口,两排银杏树正飘着金黄的叶子,沿着主干道往里走,不同区域的墓位像藏在自然里的小房子。负责接待的小李领着我们先看了靠近中轴线的“福宁区”,一排汉白玉碑立在草坪中央,碑身刻着浅浮雕的梅兰竹菊,阳光照上去泛着温温的光。“这区的价格在8-12万之间,”小李蹲下来指了指碑座的云纹,“石材是进口的汉白玉,不容易风化,浮雕是师傅手工刻的,每块碑都有点不一样。”张阿姨蹲下来摸了摸碑身的菊花,眼角泛着湿:“老周阳台那盆菊,花瓣就是这样卷着的。”

沿着石阶往上走,到了靠山腰的“静逸区”,氛围突然静下来,松柏林裹着墓位,风一吹就有沙沙的响声。这里的墓碑更简约,大多是深灰色的花岗岩,价格在5-7万之间。张阿姨站在一棵老松树底下,抬头看松针间漏下来的阳光:“老周以前总说,老了要找个能‘听松风、看云走’的地方,这不就是吗?”小李补充说,不管选哪个区,园区的服务都是一样的——定期修剪植被、清明免费提供鲜花供品,甚至能帮着定制墓碑铭文。张阿姨眼睛一亮:“那能把老周写的打油诗刻上去不?晨起浇花晚下棋,最馋老伴煮的粥’那句。”小李笑着点头:“当然能,我们有专门的书法师傅,能照着周叔的字迹刻。”

天堂公墓园陵园公墓价格表-1

那天下午的阳光特别软,张阿姨坐在松树下的石凳上,翻着小李递来的价格表,手指在“静逸区”那一行停了好久。她算着账:自己的积蓄够付墓位钱,剩下的还能给上初中的孙子买个新书包,再留着每年清明来买周叔爱吃的桂花糕。“就选这里吧,”她把照片轻轻贴在松树干上,“老周,这地方好,你能听风,我以后来陪你说话,也不用爬太高。”风裹着松针的味道吹过来,照片里的周叔穿着旧衬衫,笑得眼睛弯成月牙。

离开的时候,张阿姨回头望了眼那棵老松树,又摸了摸口袋里的价格表——那张纸已经被她折得有了褶皱,上面圈着“静逸区”的价格,旁边写着小字:“有松树,有风,老周喜欢。”其实关于公墓价格,从来不是数字的高低,而是这些数字背后,能不能装下一份想念。就像张阿姨说的:“钱花得值不值,要看老伴住得舒不舒服,要看我以后来的时候,能不能觉得他还在身边。”

天堂公墓园陵园公墓价格表-2

天堂公墓园的价格表就放在接待处的桌上,封皮是淡绿色的,像春天的草。上面的数字从5万到12万不等,可每个数字背后,都藏着一个关于“回家”的故事。有人选贵的,因为想给亲人最好的;有人选便宜的,因为觉得“简单才是老伴喜欢的”。而最动人的,永远是那些数字之外的细节:一棵松树、一句铭文、一阵能吹到碑前的风,还有活着的人,想把最好的都留给已故的人的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