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的风裹着点桂香,楼下张阿姨捧着刚买的白菊站在单元门口,看见我就拽住袖子:“丫头,你晓得凤凰山陵园咋走不?我儿子出差,我想自己去看老周。”我想起去年第一次去的情形,跟着导航转了两个街角,最后是巷口卖糖炒栗子的阿公抬下巴指了指西北方:“往那片黑绿黑绿的山走,没错的。”原来找凤凰山陵园的路,从来不是手机里冷冰冰的坐标,是藏在市井烟火里的热乎指引。
凤凰山陵园在XX市XX区西环路128号,可我更愿意说它在“西环路往山里走,能看见银杏林的地方”。自驾的话,从市区出发上北二环,转西环路出口,四十来分钟就能到。快接近的时候,路边会冒出褐色的指示牌,上面烫着金字“凤凰山陵园”,隔五百米就有一个,像给归人递的接力棒——就算分神看了眼手机,也能顺着指示牌找回来。坐公交更省心,109路或者314路的终点就是“凤凰山陵园站”,下车往西北走三百米,先看见的是两排齐整的银杏树:春天发芽时满树嫩绿,像刚睡醒的孩子揉眼睛;秋天叶子黄得透亮,风一吹就飘得满地都是,踩上去软软的,像铺了层金箔。上次有个老太太跟我一起下车,盯着银杏林笑:“我家老周以前最爱捡银杏叶做书签,看见这树,就知道找对地方了。”
第一次去的时候我也迷过路,跟着导航走到一个岔路口,左边是卖农家菜的小馆子,飘着炖排骨的香;右边是条铺满碎石的小路,往上延伸进山林。正站着挠头,就看见个穿藏青制服的姑娘骑着电动车过来,远远喊:“是去陵园不?走右边那条路,看见石桥就到了!”顺着她指的方向走,果然看见一座青石桥,桥栏杆上刻着“凤凰栖处”四个小字,是用隶书写的,带着点温温的旧意。桥下的溪水叮咚响,像在跟我说“对啦对啦”。进了门,柏油路两旁的松柏长得比三层楼还高,枝叶搭在一起像撑了片绿伞,阳光从缝隙里漏下来,在地上铺成碎金。路边偶尔能碰到保洁阿姨,手里攥着扫帚跟你打招呼:“姑娘找哪区?福泽区往左转,第三个路口有棵老槐树——上次有个小伙子跟你一样,也是绕到这儿。”
其实凤凰山陵园最好认的,从来不是门牌号,是那些能戳中人心的小细节。比如入口处的银杏林,比如石桥上的隶书,比如保洁阿姨的热心指引,再比如陵园里的免费摆渡车——穿着红马甲的师傅坐在门口,看见有人拎着东西就迎上来:“姑娘,要坐车不?直接送你到墓区。”上次我扛着一箱苹果,师傅赶紧接过:“我帮你拎,台阶滑,小心点。”车开的时候,风从窗外灌进来,带着松柏的清苦味,师傅跟我聊天:“昨天有个小女孩,抱着个玩具熊要找奶奶,我送她到墓区,她蹲在那儿说‘奶奶,我把小熊带来了,它能陪你睡觉’——你看,这儿哪是冰冷的陵园啊,是装着好多思念的地方。”
上周再去的时候,碰到个刚上小学的小男孩,拽着爸爸的衣角问:“爸爸,爷爷是不是住在那片云下面?”爸爸摸着他的头:“是呀,爷爷住在有银杏叶、有松柏的地方,只要我们想着他,就能找到路。”风把小男孩的红领巾吹起来,飘得像面小旗子——原来思念从来不是没有方向的,它藏在每一个能看见松柏的清晨,每一片落下的银杏叶里,每一句“往那儿走,没错的”的指引里。
其实不管是第一次去的人,还是每年都来的人,找凤凰山陵园的路从来都不难。因为它不是地图上的一个点,是心里记着的“能安放思念的地方”。就像张阿姨后来跟我说的:“我那天跟着银杏叶走,看见入口处的松柏,就知道老周在这儿